年画“话”年|土味“显眼包”!绵竹年画里的风土人情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25-01-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新华社成都1月22日电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色彩斑斓的绵竹年画,是很多四川人独特的春节记忆,承载了大家对团圆美满的共同期盼。

  年画也是“画年”。绵竹年画中最知名的就是各类“门神”作品,造型夸张、笔触细腻、颜色鲜艳……一幅幅“土味”年画中,蕴藏着传承千年的春节民俗文化。

  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2006年,绵竹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走进位于四川德阳绵竹市的年画村,仿佛置身于一幅轻松雅致的乡村画卷中。穿行在整洁的小巷里,随处可见造型各异、活泼生动的绵竹年画。因为色彩鲜艳、格外显眼,绵竹年画常被当地人笑称为家家户户的“显眼包”。

  

  年画村里,家家户户的墙壁上绘制的显眼年画。新华社发

  巷子深处有一栋小房子,大门口“陈文才故居”的牌匾十分醒目。一进门,就看见墙上挂着各类年画。绵竹年画非遗传承人陈刚正专注地刻版。

  近年来,一些手艺人将绵竹年画的内容,直接画在墙上、门上,这让许多人误以为绵竹年画是画出来的。实际上,传统的绵竹年画,要先在木板上绘个初稿,然后根据初稿进行刻版,再印线、上色,最后成版印刷。

  

  1月14日,在绵竹市年画村,陈刚在雕刻年画雕版。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陈刚的爷爷陈文才是绵竹年画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刚从小跟随爷爷学习制作年画,如今已入行25年了。“这几年,我一直在复刻爷爷留下来的年画版式,希望复原大家记忆中的绵竹年画。”陈刚说,以“门神”造型为例,他已经整理复刻出了至少25种“门神”样式,有传统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也有可爱的喜庆娃娃等。

  

  绵竹年画作品。新华社记者 董小红 摄

  在快节奏的时代环境下,绵竹年画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不少挑战。比如,纯手工制作周期长、题材不够适应时代发展等,在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绵竹年画不断寻求突破。

  当地政府出台了绵竹年画保护规划,年画村也将修建新的年画博物馆,吸引更多人流;绵竹年画还到各地举办展览和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绵竹年画。

  

  图为绵竹年画村。新华社发

  为将绵竹年画的传统风格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一代代手艺人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前景与空间。

  在年画村内,各类年画非遗体验工坊和文创品店鳞次栉比,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一间名为“三彩画坊”的年画体验馆里,不仅能看到传统年画,还能感受年画元素与时尚、日常相融合的文创产品,传统的绵竹年画焕发出浓郁的“文艺范儿”。

  比如,将绵竹年画与蜀绣结合起来,开发蜀绣年画作品;将年画的喜庆娃娃、“门神”等元素融入日常,设计出丝巾、抱枕、挎包等品类丰富的工艺品……在“三彩画坊”,“土味”与新潮结合、传统与创新拥抱,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这是1月14日在绵竹市年画村“三彩画坊”拍摄的绵竹年画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我们还通过电商渠道打开销路,让更多人知晓绵竹年画。”“三彩画坊”负责人贾萍说,画坊已经经营了20年了,当地不少家庭妇女都来这里参加过年画制作的培训,有些人成了绵竹年画制作的领头人。

  作为春节的一个传统文化符号,绵竹年画是“贴在墙上的风土人情”。人间烟火、美好祈愿,都浓缩在一幅幅年画里。今天,通过不断创新突破,绵竹年画正焕发着更加绚丽的时代风采。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