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前,每到冬闲时候,农民罗崇贵就和家人“猫冬”。之后,一入冬他就在离家不远的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工作,如今已是雪场的造雪“能手”。
罗崇贵的家乡地处中国西部黄土高原腹地的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2019年,甘肃白银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由国家体育总局授牌。和52岁的罗崇贵一样,借助这个基地和基地配套建设的大众滑雪场,不少当地农民在这几年逐渐端稳了“雪饭碗”。
一提起造雪和工作,平时寡言的罗崇贵瞬间就打开了话匣子。
“来滑雪场工作以前,我就在家务几亩地,再就是在县城和周边干装修工,收入还可以,就是离家远一点。”他说,这几年,冬闲时他就来基地打工,帮忙造雪,每月在家门口还有4000多元收入。
罗崇贵的老乡、基地滑雪场主管寇明福介绍,这几年,本地一批农民从“零基础”起步,逐渐娴熟掌握了造雪技能。
“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运动员都说我们造的雪好。”罗崇贵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冬残奥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国家集训队曾在白银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进行大赛前最后的备战。当时,就是罗崇贵等人为运动员们铺设了宽8米、长5公里的越野滑雪赛道。
基地负责人朱继飞介绍,进入雪季后,训练基地和大众滑雪场的季节性用工100多人,大都是周边地区的农民。在白银市体育局副局长万应聪看来,训练基地和大众滑雪场不仅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享受冰雪运动的场所,也帮助当地农民提高了经济收入,是“冰雪红利”。
共享“冰雪红利”,白银只是一个缩影。在与甘肃毗邻的青海省,多个雪场在每年冬季都能提供许多就业岗位,持续促进群众增收。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数据显示,在2023年至2024年雪季,当地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258.51万人次,同比增长147.78%,实现旅游收入1066.97亿元,同比增长263.74%。
如今,冰雪“冷资源”已经成为西部多地发展的“热经济”。“这个冰雪季,我们基地大众滑雪场的游客总数有望突破20万人次,冰雪经济正持续带动农民增收。”朱继飞说。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