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一首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诗,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描绘了一幅奇妙的自然画卷,也悄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疑惑:为何日常所见的烟雾多为白色,而诗中的烟却呈现出神秘的紫色?难道是李白眼花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一奇景其实与太阳光的特性和大气物理性质息息相关。
太阳光作为自然界的调色盘,蕴含着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这些颜色的光波长各不相同,红光的波长最长,紫光则最短,它们各自穿梭于大气之间。
当太阳光进入大气后,会遇到空气分子和微粒(尘埃、水滴、冰晶等),由于这些物质分布不均匀,且颗粒的大小可以与光的波长相比拟,就会将太阳光向四周散射。此时,波长较长的红光如同勇敢的探险者,径直穿越障碍,抵达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光与紫光,会向四周散射,从而布满整个天空。
分子散射中,当粒子尺度远小于入射光波长时(小于波长的十分之一),其各方向上的散射光强度是不一样的,该强度与入射光的波长四次方成反比。
这种规律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的,所以分子散射又叫瑞利散射。为直观理解瑞利散射,不妨将各色光比作海浪,微粒则如同海中的礁石。当海浪拍打礁石,大浪径直而过,小浪则四溅开来,散落四周。
既然紫光的波长比蓝光更短,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而不是紫色的?这是因为在太阳光中,紫色波段的光要比蓝色波段的光更少,同时穿过空气时散射也更为强烈,这就使得阳光到达地面时,所剩紫光的散射并不多。而人眼对蓝色更加敏感,对紫色感觉次之,所以天空看起来呈蓝色。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李白诗中的“紫烟”其实不是烟,而是紫色的霞光,是瑞利散射的杰作。当空中有雾或薄云存在时,水滴的直径比可见光波长大得多,选择性散射的效应不再存在,不同波长的光将一视同仁地被散射,会产生白烟,而非紫烟。唯有在特定条件下,如山峰之巅,空气中微粒密集且微小,太阳光照进时,经过不断散射,便创造出山峰之巅紫烟缭绕、紫霞满天的绝美景象。
时至今日,瑞利散射原理已广泛应用于科技与生活各领域,从大气污染监测到超声波检查,从半导体芯片检验到交通信号灯设计,无不彰显着其价值。以交通信号灯为例,红光因其波长最长、穿透力最强,能在雾天中清晰显现,有效减少交通事故,所以承担着守护人们出行安全的职责。
如此看来,李白的“紫烟”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诗意描绘,更是大气物理现象的生动写照,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领略到科学的无限魅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