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刚,汉族,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副校长。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西藏高海拔地区教育一线,用爱和坚守为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天”,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师”、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今年9月,宋玉刚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宋玉刚在指导学生们使用电脑。 宋玉刚供图
宋玉刚是一个“藏二代”。1954年,他的父亲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宋玉刚就出生在西藏、成长在西藏。
1997年,22岁的宋玉刚从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主动写下志愿书,到海拔4000多米的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工作,自此便开启了教书育人生涯。
日多乡小学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夏天,暴雨常裹挟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冬季则风雪交加,有时处于零下30度的极寒状态,“连打火机都难以打着火”。这般恶劣环境令许多人望而却步。宋玉刚初到那里时,也常常难以入眠。
“最初学校没水没电,夜晚漆黑一片。我住的是土坯房,漏风漏雨更是常见之事。”宋玉刚说,当时与他一同前来的老师纷纷离去,而他却一横心,选择了留下。
真正的难题在课堂。“我让他们把书打开到第一页,学生们却以为我叫他们读课文。我顿时愣住了……”宋玉刚说,“我意识到,如果语言不通,身为汉族教师,我就无法走入藏族孩子的内心。”
宋玉刚决定开始学藏语。他对一位藏语老师说:“从今晚开始,我到你这儿来学藏语。每次你教我两句,教会了,我回去睡觉;教不会,你不能睡,我也不能睡。”
就这样,宋玉刚整整用了4年时间学习藏语。4年间,他随时向同事学、向学生学、向村民学,热心的藏族同事、可爱的学生及朴实的村民都是他的藏语老师。从一个个词语入手,到学会一句问候语,再到简单的交流,最后他终于能熟练地给学生上课。
与此同时,宋玉刚不忘激发学生说普通话、写汉字的热情。每跟学生们学一句藏语,他就教给他们一句汉语。“我们师生互相学习、互相比赛,没多久,我们就打成一片。”宋玉刚说。
宋玉刚几乎家访过每个藏族学生。夏日,跋山涉水;冬季,踩冰踏雪。山路崎岖,加上高原缺氧,家访路途漫长而艰辛。在学生家里,宋玉刚说藏语、吃糌粑,就跟亲朋一样。
冬日里,看见有些孩子没穿袜子,冻得直哆嗦,宋玉刚自费为孩子们购置棉鞋棉袜。深夜,遇到住校孩子生病,他背着孩子跑很远的路去医院。早些年学校无水无电时,宋玉刚就用罐头盒做成烛台,点蜡烛为学生辅导作业……他把青春岁月,无私地献给了他深爱的孩子们。他对孩子们的关心关爱,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爱戴。渐渐地,学生们都叫他“汉族阿爸”。
曾经一段时间,有家长把孩子接回家,让孩子辍学放牧。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宋玉刚走遍高原牧场,将放牛、放羊的孩子们一个个带回校园。如今,学校的小学新生入学率达100%。“我不能落下一个孩子,希望他们都能来到学校接受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宋玉刚说。
2012年6月底,正值学校六年级毕业班整班移交之时,全班36名学生,宋玉刚要一个不少地交给中学老师。交接过程中,他既要保障学生的安全,也要照顾他们的生活。为了使学生们尽快适应中学生活与学习环境,在移交的4天里,他一直坚持与学生们同吃同住。
2003年,教育部推出的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西藏启动。经过学校争取和宋玉刚的努力,学校建起第一个电教室,开始上计算机课。孩子们抚摸着键盘、鼠标,透过计算机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带着求知若渴的眼神大声说:“谢谢老师!”
在任教生涯中,宋玉刚结识了他的爱人德吉措姆。同为乡村教师,两人逐渐相知相恋,共同组建了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先后被授予“西藏自治区最美家庭”“拉萨市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我喜欢这里,喜欢这份工作。看着学生们一天天不断进步,这种成就感是条件和待遇无法取代的。”宋玉刚说,“唯有继续努力工作,方能回报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期望。”
日多乡小学的校门前,蜿蜒的川藏线向远方延伸。“那正是我父亲70年前进藏时参与修筑的。”宋玉刚说,“曾经,父亲把血脉留在这里。如今,我也要像父亲一样,把根深深扎在雪域高原。”
(本文稿件由记者孙文振整理)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