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时有人发出疑问: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连播报新闻都用AI了,社会还需要记者吗?这也让不少人觉得,新闻创作的门槛并不高,“自己也会”“没有必要专门去学新闻学”。
“当流量裹挟的信息洪流汹涌而至,需要记者在喧嚣中保持冷静,以事实为准绳,呈现客观报道”“需要理性声音倡导多元表达,凝聚社会共识,而非贩卖情绪”“需要新闻从业者坚守职业操守,提高自我要求”……
11月8日,是我国第25个记者节,在记者节前夕,中国民族报教育版“青年圆桌会”栏目,特别策划邀请新闻工作者、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以及学生记者,分享他们与新闻的故事,聆听他们的思考与感悟。
2023年7月,西北民族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道中华丝路行”拍摄团队在悬臂长城合影。 西北民族大学融媒体中心供图
记者职业依然闪耀光芒
□ 袁理
(西南民族大学毕业生,现任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副主任,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尽管互联网浪潮汹涌澎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便捷性,但记者这一职业的光芒并未因此黯淡,反而更显璀璨。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互联网虽信息如海,却难掩真假混杂之弊。而记者,如同信息海洋中的渔夫,他们以严谨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筛选、核实每一条信息,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这份对真相的执着追求,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其次,我一直认为记者是时代的掘宝人。他们深入事件的核心,挖掘那些被表象掩盖的故事与真相。他们的笔触,不仅记录下历史的瞬间,更揭示了社会发展变迁的脉络与细节。这种深度与洞察力,使得新闻报道具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引人深思。
第三,记者还是社会的守望者。他们勇于揭露不公与黑暗,为弱势群体发声,为正义与公平呐喊。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社会的良知与底线。
回到个人,记者是一个能真实接触时代的职业。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每一个人都会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记者这个行业,能帮助更多人梳理和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我很幸运选择了这一辈子自己最想干的行业,我也很幸运,能在追梦路上做时代变化的记录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真相的挖掘者、社会的守望者,更是文明进步的推动者与守护者。因此,我相信坚守记者这份职业是正确的选择,这也是一份值得我用一生去追求的崇高事业。
记者的存在,让新闻充满“人性”意义
□ 闪雨凡 (中南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学生)
有人说“新闻已死”,但一批批坚守在新闻一线的记者,用他们的热情和执着,赋予了新闻鲜活的生命和炽热的温度;有人说“新闻无学”,而新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宣告着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人们对真相的渴求,是推动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不竭动力,它源自人性中最真实的渴望。
与新闻学专业结缘,源于高中时期阅读的报刊。一篇篇掷地有声的新闻报道,连同温暖而坚定的文字,让我对新闻之路心生向往。高考志愿填报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闻学专业。
大学期间,一部名为《不止不休》的电影让我对新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电影中,主人公韩东发出的质疑振聋发聩——这世上的事,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呢?我开始思考,新闻究竟是什么?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我可以做什么?
一路摸索,一路成长。今年是我学习新闻学专业的第三年。其间,我加入了校大学生记者团,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记得第一次进行人物专访时,受访者是曾两登春晚的一位学长。在与他的交谈中,我透过层层光环看到了真实的他,了解到他优异成绩背后不为人知的泪与汗。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记者这个职业的动人之处——能够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每完成一次深度报道,就好像按照采访对象的人生又活了一遍。
新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也曾遭遇过采访计划被打乱、稿件反复修改未能发表、采访记录丢失等挫折……说不辛苦未免冠冕堂皇,说从未退缩也并不坦荡,但正是这个“被劝退”的专业,塑造了不服输的我,也让我更加明白:我是如此热爱新闻事业。
回到问题本身,如今,我已有了答案。新闻从来都是一项“为了人”的实践。而记者的存在,就是要让新闻充满“人性”意义。
记着,记者,记录者。我们应该努力成长为新闻真实核心原则的守护者、信息资讯的传递者、社会发展的守望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未必可以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向世界提出问题”;未必一步到位,但至少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如果世界有真相,我想,记者应是距离它最近的人。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记者桂星采访第一届“道中华”演讲比赛参赛选手。蓝永丽摄
邂逅平凡中的伟大
□ 黄湘晨雪 (大连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学生)
对新闻行业的认知,源于一次亲身经历。一天,社区里发生了一起纠纷,大家意见不一、众口难调。就在这时,一位记者沉稳地走进了现场,他耐心倾听每个人的声音,认真观察每一处细节。不久后,一篇客观公正的报道出现在报纸上,促使那场纠纷在理性的对话中得到了妥善解决。
那时,我深切地感受到新闻的力量。它如同一束光穿透迷雾,架起沟通的桥梁。从此,我便怀揣着成为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梦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闻学专业。我坚信,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中,我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通过文字和光影描绘出时代的万千气象。
踏入新闻学专业的大门后,我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热爱的领域。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这门课上,老师让我们以拍摄一部纪录片作为课程结业考试。趁着这次难得的契机,我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参与“中国好人”纪录片的制作,并采访到祝瑞伍这位优秀的志愿者。
在大连当地,祝瑞伍的名字家喻户晓,大家都称他是“好人老祝”。在采访环节,我静静聆听他讲述身边一群“家人”的故事,有的是饱尝疾病痛苦的残疾人、老人;有的是在大连务工却遭遇意外的外乡人;有的是家庭经济贫困的单亲孩子或孤儿……几十年来,他带领着义工和志愿者奔走在公益前沿,帮助“家人们”走出了生活的阴霾,拥有健康的心态,重新过上了积极乐观的生活。
我被震撼到了,原来,我们身边永远有伟大的“战士”,尽管他们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不求回报,自有回报”这句话的含义:祝瑞伍身体力行传递爱与奉献,照亮他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而我们在聚焦于这些伸张正义、热心助人的故事时,同样也被注入满满的正能量,激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以良好的作风、务实的文风,走进群众中,冲锋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线,采写出冒着热气、带着露珠、透着温度的好新闻、好作品,深入挖掘民族文宣新闻富矿……我深知,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坚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力,便能抵达远方。
在信息爆炸时代守住自己的阵地
□ 赵荣昊 (西北民族大学毕业生,现任河北日报纵览新闻记者)
自2020年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后,我怀揣着对新闻事业的满腔热忱,迈进了省级媒体的大门,踏上了追寻新闻理想的征途。
回望过去四年,我在河北石家庄与雄安新区各度过了两年难忘的时光。最初,我以为新闻学专业只要有热情、会写作便能胜任,然而,真正深入接触后,我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每一次采访前的精心筹备、每一篇报道的字斟句酌,都让我切身体会到新闻背后所需的专业知识、敏锐洞察力以及崇高的职业精神。
工作两年后,我获得了报道雄安新区发展的机会。在这里,我亲眼见证了这座未来之城的崛起,亲身参与报道了众多重大新闻事件。从容东片区、启动区到高新区,每一处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与此同时,我所在的新闻单位也在积极探索媒体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力求在提升主流舆论引导力上实现新的突破。
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更加坚信,新闻记者绝非“轻松入门”的代名词。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还必须精于自己的专业,有过硬的基本功,具备创新精神。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繁荣发展,网络空间逐渐成为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各类“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深入生活、融入日常。大家常说,记者效率再高、速度再快,也抢不过“自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就此放弃宣传这片阵地。
编造争议性内容来赚取流量、编造虚假事件传播不实信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自媒体”在传播时存在的痛点——真实性堪忧,成为困扰社会公众的一大难题。而寻找真实性,就是我们记者该干的事。
“走出去,走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线,走到基层的最前方去”,是我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报道,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学习自媒体运营之道,改文风,转观念,以便更好传递信息、引导舆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守好宣传阵地。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彩故事
□ 王怡 (中央民族大学广告学专业学生)
与同学闲聊时,大家提及性格测试,并笑称我具有新闻记者的特质——敏感细腻、共情深刻、表达欲旺盛,“简直是为新闻与传播专业量身打造”。这话语如同一把钥匙,轻轻旋开了我记忆的闸门,让我恍然意识到,四年间,那个曾经羞涩内敛、不敢轻易表达的女孩,已在无数次挑战中实现蜕变。
新闻与传播,离不开采访的磨砺。我的采访之旅,始于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为了不打扰室友休息,我选择了冷清的楼道作为线上采访地点。窗外雪花纷飞,我静静地坐在冰凉的阶梯上,搓着双手,打开了视频。当看到采访对象的那一刻,我突然语塞,约有两秒的沉默。但很快,我调整好呼吸,手握精心准备的采访大纲,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交谈。我的声音在空旷的楼道中轻轻回荡,自然大方中略带一丝颤动,我默默祈祷着采访对象不要察觉到我的紧张。
这次的采访对象是一位选调生。在我的印象中,选调生是大学生里的精英,他们才华横溢,被寄予厚望。眼前的这位受访者,亦是如此。他来自偏远的民族地区,历经二十载寒窗苦读,终于走出大山,成为村里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他曾对大城市充满向往,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回归家乡,与父老乡亲并肩作战。
随着对话的深入,我被他丰富而感人的经历所吸引,紧张感逐渐消散。我甚至在预设问题后,还不由自主地追问:“是什么让你做出这样的决定?”在提问的同时,我也在内心深处审视着自己,遇到同样的情景,我会如何抉择?他微笑着回答:“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的家乡需要我,能为基层百姓做点实事,我觉得心安。”
谈及工作中的困难,他轻轻摇了摇头,说:“那太多了。”随着他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他在炎炎烈日下四处走访的身影,看到村里的贫困户脱贫后的笑容,看到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引进每家每户的自豪。“是挺辛苦的,但是很值得。”他说。我看着他的眼睛,即使隔着屏幕,那份坚定与执着也温暖了我。
那场在楼道里的心灵对话,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基础认知。我们不仅要为自己而活,更要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而活。我要用笔写出更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彩故事,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让我们与世界相连,让生活真实可感
□ 加依克·加那提 (西南民族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
于我而言,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热爱,源自一个朴素的愿景——沟通心灵,分享故事。正是这份渴望,引领我叩响了校园记者团的大门,踏上了一段探寻新闻真谛的旅程。
初入记者团,面对采访和写作的挑战,我曾一度徘徊在放弃的边缘。记忆犹新的是一次选题研讨会,团队成员们轮流登台,分享自己对新闻的独到见解与亲身经历,他们眼中都闪烁着光芒。
时任学生记者团团长高瑶学姐的一番话,尤为发人深思:“我想做人的新闻。”这不仅是新闻的精髓——以人为本,更是对我个人的深刻启示。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如果轻言放弃,就不要说真的热爱。”
这些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我的心上,让我顿悟:真正的热爱,需以行动为舟,勇气为帆,方能破浪前行。于是,我毅然选择留下,并主动申请采访任务,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在不懈努力下,我的写作能力日渐精进,逐渐掌握了驾驭文字的奥秘。
我的首次独立采访尤为难忘。一开始,我担心受访对象——一位荣获“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的学长,会因荣誉加身而难以接近。然而,他却以平易近人的态度,真诚地回答我的每个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我越发被他的真诚与坚韧所打动,这份触动也成为了我采访生涯中一笔宝贵财富。
每一次对话,不仅是探索个体故事的旅程,更是构建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桥梁,它让我们与世界紧密相连,让生活真实可感。采访结束后,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源于真诚交流后的心灵收获,源于我战胜了畏难情绪后的内心喜悦。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新闻工作的价值所在,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新闻行业的决心。
值此记者节之际,我许下心愿:在这条既充满挑战又无比精彩的新闻道路上勇往直前,用文字记录生活中每一个值得铭记的瞬间,书写属于自己的绚烂篇章。
西南民族大学学生记者采访该校教授陈炼红。赵盟萌摄
在磨砺中不断成长
□ 郑雨萌 (北方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学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新闻系的大学生及在校学生记者,我深切地感受到新闻学专业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视野的拓宽与心灵的触动。选择新闻学专业,源于我对用镜头记录生活的热爱,以及让新闻变得“有意思”的理想追求。
我自幼便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捕捉生活中的动人瞬间。这份对美的追求,逐渐演变成了对新闻摄影的热爱。我希望通过镜头,记录下这个世界的真实与美好,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色彩。
进入大学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新闻理想。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我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我学会了用镜头捕捉新闻现场,用文字讲述动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简洁明了的语言,让新闻更加通俗易懂。
在大学里,我成为了校记者团的一员,积极参与各类新闻采访活动。无论是校园内的突发事件,还是学术讲座的精彩瞬间,我都努力迅速捕捉新闻点,用笔记录下每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专业技能,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新闻工作的责任与使命。
成为一名记者,要掌握很多技能。接触新闻学专业之前,我不擅长与人交际;面对突发事件,无法保持冷静和理智;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无法迅速捕捉新闻点;报道语言啰嗦、不够精炼等。经过学习和实践之后,我的各方面技能都得到了快速提升,如今做起采访,更加得心应手。
回顾自己的成长,每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机会。这些宝贵的经历,为我的新闻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记录下这个时代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讲述动人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新闻的温度与力量。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