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学问,出真成果——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4年年会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 王琪 发布日期:2024-10-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金秋十月,贤聚金城。10月26日至27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4年年会在兰州大学召开。今年年会共设置23个专题分论坛,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7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学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集中研讨如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聚焦主线,深化理论研究

  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指出了新的研究着力点。站在新起点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多学科合力,正确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地理科学横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应用,与其他学科融合程度高,成为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的重要抓手。“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长期生活的地区之一,却有几百万人世代定居。夏河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化石的发现,将青藏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历史提前至距今16万年,刷新了人们对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历史和史前人类高海拔环境适应的认识。”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陈发虎在主旨发言中表示,“通过科考梳理出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的框架,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更在人类演化史‘拼图’中拼上了关键的一块。”

  超越西方民族理论局限,优化民族学学科建设——

  “民族学是一门整体的开放的科学,要立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联系在一起。”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强世功在主旨发言中表示,要通过回溯西方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历程,追溯其在西方文明中的问题意识,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民族学过去在西方民族学理论影响下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从而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打开视野,让新的理论和新的问题意识、新的研究方法进入研究领域,建构起中国自主的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各民族共同认同于中华民族,并贡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路上,各种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的团结发展路径会不断地涌现,从而形成真正能够体现出中国人政治智慧在国家建设之路上的新开拓。

  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增进“五个认同”——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新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牛汝极在主旨发言中表示,“认识历史,就是‘认识你自己’。历史观如何塑造关系到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五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总纲。”

 

围绕重点,服务民族工作大局

  文以载道,学以致用。研究会不仅为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也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广大学者深刻领会“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关键,将学术研究和民族工作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理论与实践相融通,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研究会广泛凝聚学界力量、民族工作部门力量,深化重大基础性和现实性问题研究,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建言献策,提供了跨学科思考、多维度研究、多领域素材、多方面建议,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分论坛主持人、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副院长乌云格日勒说。

  聚焦战略部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看家本领’。”“强化兴边富民行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分论坛汇报人、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昭勇表示,近年来,一些学者深化兴边富民行动研究,形成了一批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成果,为更好推进相关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全面梳理史料,做好“三交”史编纂——

  “‘三交’史编纂工程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于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话语体系,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基础具有深远意义。”“宋元明清大一统思想实践研究”专题分论坛汇报人、兰州大学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中心副教授李志明说,广大学者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和细致的文献梳理,充分挖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动案例和丰富史料,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发挥优势,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拥有30个专委会,聚集了3500多名专家学者,是国家民委类型最丰富、资源最庞大的“人才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也是中国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的唯一团体会员单位,肩负着在国际上用学术讲好中国故事的光荣使命。长期以来,研究会成员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有的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有的经常参加联合国人权工作,有的向国际组织提交了多篇报告。

  站稳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

  “2013年至2023年,我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担任副理事长期间,作为中国和东南亚的代表,常常思考该如何代表中国、怎么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建设好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等问题。中国学界的积极实践,为我提供了思路。”“文旅深度融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专题分论坛主持人、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表示,广大学者持续深耕,产出了一系列学术成果,用多国语言文字发表学术文章,让国际学界更加关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当代发展。

  围绕重点议题,开展舆论斗争——

  “当前西方话语仍居强势地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学界责无旁贷。”“全球比较视野下民心相通的理论与交往实践”专题分论坛主持人、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静表示,面临新形势新变化,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成为学者关注和思考的重点,大家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以案例形式梳理了中外民心相通工作,并提出对策建议。

  加强国际交流,提升话语权——

  “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有助于不断提升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共同体建构的中国经验”专题分论坛汇报人、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郑柳依说,该分论坛集中展示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在海外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从事海内外社会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促进了跨学科、多视角的交流与互动。

  “本届年会议题丰富、主题集中,广泛参与、代际互动,注重经典与创新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出历史的视角、实证的视角、现实的视角。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团结联系中国学人共同推动构建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按照国家民委要求,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创新研究、自主研究,做大学问、出真成果,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学术支撑。”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谦说。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