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西部的杨柳白族彝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的村寨中,保留了一种传统技艺——擦大钹。千百年来,村民们在擦大钹中庆祝季节的交替,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杨柳乡狂欢的舞蹈中,有一个年轻人腾挪跳跃、舞姿矫健,他就是彝族擦大钹省级非遗传承人祁晓龙。曾靠读书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成为一名擦大钹艺人,祁晓龙在寨子里小有名气。
有人说,擦大钹是大地的舞蹈,它的一招一式中带着山的雄浑,水的灵动,树的蓊郁,是生活在大山的儿女在艰苦劳动中繁衍生息的精神力量。在时代传承中,擦大钹融合了彝拳、刀术、棍术,成为力量的象征。
柔美又有力量的擦大钹,深深吸引着祁晓龙。似乎只有行走在故乡的山水里,他才觉得生命充满了养分。
寨子里习武成风,50岁以上的男人几乎都会彝拳,天一黑就聚在一起相互切磋。从小,祁晓龙就在一旁跟着练。
有一个叫张明志的老拳师,住在瓦房乡那边更高更深的山里。他每次出门,都骑着高头大马,马脖子上的铃声很响。寨子的石板路上只要叮铃叮铃的声音传来,孩子们就奔走相告,“老拳师来了”,大家都跑出来一睹拳师风采。祁晓龙那时就在想“能当拳师多威风啊”。那时,各村寨都有张明志的徒弟。
毕业回到家乡,祁晓龙成为一名小学老师。他发现,小时候见过的老艺人、老拳师大多去世了。再看传承现状,寨子里在世的老艺人擦不动了,年轻人中愿意擦大钹的寥寥无几。
祁晓龙决定干点什么。教学之余,他把瓦房乡、杨柳乡所有的擦大钹艺人都走访了一遍,组建了“擦大钹表演艺术团”,同时到打郎村拜拳师祁发贤为师,成为他的关门弟子。祁发贤就是张明志的徒弟。
2014年起,祁晓龙在学校开展文化传承活动,他把表演艺术团的成员请来学校,附近村寨喜欢跳舞、打跳的男女老少也受到邀请,在课余时间和周末来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打花棍、打跳、打歌、擦大钹、练武术、打彝拳……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渐渐地,村寨喧闹起来。每逢春节、火把节等节日,每个村寨都积极参加,都能编排出几个精彩的节目。没有舞台自己制造舞台,祁晓龙自费请摄影师在寨子风景最美的地方,拍下村民打跳、唱山歌、擦大钹等意气风发的镜头,并制作碟片留存。一有外出表演的机会,就让大家轮流参加,去看看山外的世界,吸收各地文化的养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6年7月,祁晓龙远赴俄罗斯参加第六届莫斯科国际功夫交流比赛,他表演的彝族小四门拳获中国传统武术银牌,彝族大钹拳获中国传统器械金牌,弘扬了中华武术精神。从俄罗斯回来之后,祁晓龙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带领的“擦大钹表演艺术团”队伍日益壮大,活跃在附近的村村寨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编辑:程艳)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