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享有西藏“桃花第一村”之美誉。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嘎拉村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实现了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贫困村,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历史性跨越。
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和妻子聊如今的幸福生活。嘎拉村村民委员会供图
在318国道沿线、美丽的尼洋河畔,有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灿若云霞,吸引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汉、藏、珞巴等各族群众互嵌融居、幸福和美的新生活。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来到嘎拉村。他说,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
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笔直延伸。这在几十年前,村民们想都不敢想。“以前,进村的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现在,村庄整洁、人畜分离,村里的路通到每家每户。”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感慨道,“尤其是总书记到这里考察后,我们村成为‘网红村’,被网友们称为真正的‘世外桃源’,村里的旅游业越来越红火了。”
嘎拉村拥有桃林500多亩,是历届“林芝市桃花旅游文化节”主办地,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1届“桃花节”。村“两委”班子探索打造嘎拉桃花源、农业综合体等农文旅发展项目,带领各族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村民们还自筹资金,建成10余个水果观光采摘园,有力拓宽了增收渠道。同时,各家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果树、灵芝、花卉等,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
近年来,嘎拉村充分利用川藏铁路建设国家重大项目机遇,组建农牧民运输队,积极参与铁路建设和城区周边运输项目,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腰包”也越来越鼓。2023年,嘎拉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30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7万元。今年“桃花节”期间,村里接待游客11.3万余人(次),旅游收入340余万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党恩情。“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我家靠着跑运输、‘桃花节’旅游分红、土地流转、种植养殖等,年收入超过40万元。”村民达瓦坚参说。
这几天,嘎拉村党支部宣传委员尼玛多吉正忙着宣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是尼玛多吉的日常工作。“通过宣讲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及《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等,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尼玛多吉说。
嘎拉村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推动各项事业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始终,积极搭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平台,促进各族村民、游客交往交流交融。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融居的步伐不断加快,到嘎拉村就业创业的流动人口也多了起来,其中菜农占据大多数。嘎拉村将外来流动人口纳入双联户服务管理范畴,嘎拉村党支部的党员干部常常深入蔬菜大棚,帮助菜农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在村里,村民们与外来菜农相濡以沫、守望相助,在你送我菜、我回赠牛肉和水果的来来往往中,各民族结下深厚情谊。
村民才旦扎西家的地,租给了菜农赵金艳夫妇。两家人相处融洽,就像亲人一般。有一年,才旦扎西给赵金艳家送去3头牛。有人不解:“租地给菜农,一年一亩租金才1500元,为什么你们要送3头牛?”才旦扎西腼腆地说:“这个是不能用钱算的。”
今天蒸蒸日上的好生活,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这在嘎拉村干部群众心中已成共识。为此,嘎拉村各族干部群众时刻关心祖国建设,始终与全国各族儿女心连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嘎拉村以村集体捐赠和群众自发捐款形式,为武汉抗疫捐助爱心款37万余元,户均捐款超1万元。
来自各地的游客,也被村民们真心当作亲人、家人,赢得游客广泛称赞。一次,自驾进藏的李先生不慎丢失同行小狗,当地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得知后,及时发动全村人帮忙寻找,仅1天便成功找到。李先生送上锦旗答谢,并将寻狗过程发至短视频平台,广大网友纷纷点赞。
各民族像茶和盐巴一样相互交融的感人故事在嘎拉村不断上演,也在广大群众心中种下“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的种子。今年9月底,嘎拉村村民小组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我们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把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作为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边巴说。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