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天花板遮挡蓝天,没有课桌束缚脚步,当课堂遇上烂漫春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在杨柳岸边苏醒。近日,在中央民族大学春季社会实践中,历史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带领各学院学生开启了一场“青春行 话‘三交’”的实践之旅。
永定河是流经北京市境最大的河流。它不仅是一条蜿蜒穿越各种地理单元的奔腾水脉,更是一条串联起各民族文化的多彩文脉。沿河两岸因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商路相连,天然构成了一条文化互动融合的大走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冬丽以永定河为主题,为学生讲解永定河流域见证的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亲近,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的故事。
站在永定河畔,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抚摸着园博园刻有北京地形图的石碑,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索菲亚马珮妍深有感触地说:“站在这里,我认识到永定河不只是地理课本上的名词,更是流动的文明血脉;‘北京母亲河’不仅哺育了北京城,还见证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大融合。”
“看到学生专注聆听、积极思考,我体会到了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的意义重大。”王冬丽说,“以永定河为一个历史切片,从它的变迁和沿岸发生的故事讲起,民族交融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授课内容变成了可感知、可触摸的具象实物,学生能直观感受各民族如何交往交流交融,如何团结奋进,共筑美好家园。这种体验式学习更能深入人心,更有打动人的力量。”
在北京南苑团河行宫遗址,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廖靖靖带着学生在御苑里穿行、于展厅中倾听,畅谈文化传承、历史遗址保护与文博开发。
“历史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脚下土地的记忆。”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梁宇坤感慨,“从御制诗碑到佛寺残垣,每一处遗迹都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冬丽以永定河为主题,为学生讲解蕴含其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师生在头脑风暴中思考如何用科技赋能文化,让遗址“活”起来。利用VR还原狩猎场景、设计互动游戏,通过电子屏、香氛和声效营造沉浸式历史氛围,策划“普通人的一天”主题展……“突破时空限制搭建线上虚拟博物馆,再利用线下互动游戏深化游客对狩猎文化的理解。”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叶德力·马地亚尔说。
“这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既展现了‘择中立宫’的空间美学,更是‘六合同风’治国理念的立体呈现。”历史文化学院教师蒋爱花在正阳门箭楼上讲解后,来自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等5个学院的学生,围绕中轴线申遗历程、古建筑修复技艺、多民族文化融合等议题展开讨论。
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本科生王诗雅表示:“我们既要当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更要架起文明互鉴的桥梁,让这条传承千年的中轴线成为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通衢。”
“文化遗产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当学生驻足于箭楼斑驳的城墙前,课堂上的抽象概念化为具象的历史细节。我希望大家能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在守护与创新中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在活动的最后,蒋爱花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
在国子监,历史文化学院教师严赛带着学生开启“校史寻根”线路。师生们在清代下马碑前认读多民族语言文字共同镌刻的碑文,在孔庙先贤像前拜谒至圣先师,在乾隆十三经刻石前开设“中华古籍文化导读课”。
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一座座建筑遗迹……历史文化学院教师何永智和学生团队在行走中,近距离感受辽宁大连、吉林长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厚植家国情怀、锤炼专业本领。
用脚步丈量历史,用青春解码文明。当永定河泛起“三交”的涟漪,当中轴线奏响民族文化交融的乐章,年轻的心跳正与五千年文明同频共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课堂理论的滋养,更需要躬身实践加以体悟。未来,我们要继续以青春为炬,点燃实践之光,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祖国大地绚丽绽放!”历史文化学院2023级强基班学生闫耀烜表示。
(本文文字、图片均由中央民族大学提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