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13日,由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平台、中国民族报社共同主办,鄂尔多斯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承办的“民族融合家园 历史文化暖城”鄂尔多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总结鄂尔多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典型经验做法,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本报在此摘登部分发言。
7月21日,观众在黄河几字弯文化馆参观。新华网发 王正摄
深化实践探索 强化典型培树
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研究员 刘宝明
鄂尔多斯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响亮地提出打造“六个典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典范、民族团结一家亲文化交融典范、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典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典范、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典范、共命运革命传统传承典范),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鄂尔多斯样板”,这一举措意义重大。
打造“鄂尔多斯样板”,就要使人们通过鄂尔多斯这个案例,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内在关系,深刻感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先锋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深刻感悟“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强音。
打造“典范”“样板”,需要培树一批彰显时代特点、体现主线价值、可供学习借鉴、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先进典型,把高度凝练的经验具象成一个个人、一户户人家、一个个单位等等,以小见大,从点看面。
推出一批牢固树立主线意识、全面贯彻主线要求的典型。通过大宣传大学习大培训,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各部门各单位、各行各业共同的任务。在这个基础上,选树一批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到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的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推出一批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典型。通过大宣传大学习大培训,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各领域推出一批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典型,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决同各种错误史观作斗争,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推出一批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典型。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在鄂尔多斯建立了党的组织。鄂尔多斯也是内蒙古最早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地方。鄂尔多斯始终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要面向各族干部群众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充分用好鄂尔多斯丰富的红色资源,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要培树一批有特点、叫得响、值得学、能传开的典型,通过一个人、一户人家、一件事,使外界深刻感知鄂尔多斯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自觉。
推出一批体现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典型。通过大宣传大学习大培训,推动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要充分利用鄂尔多斯文化资源优势,推出一批体现文化交融、富有时代特色、为各族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大力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进一步擦亮鄂尔多斯文化底色、时代成色。要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进一步提高各族群众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推出一批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政策和法治保障,扩大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试点,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充分发挥鄂尔多斯区位、资源等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极打造像“村超”“村BA”那样体现时代特点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在各领域培树一批“三交”典型,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推出一批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的典型。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鄂尔多斯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通过大宣传大学习大培训,推动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推出一批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意义的典型,树立身边榜样,激发奋进力量。
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乌云格日勒
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提出的重大要求。做好这项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全面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二者辩证关系的认识。
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中国特色的精准概括,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党的二十大后,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正在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工作、对台工作、教育工作、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出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旨归和“物化”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深刻认识两者的辩证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谱写内蒙古新篇章。
二是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至2021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从5.1万亿元增长至11.8万亿元,年均增长7.6%;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铁路运营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别达到4.2万公里、134.3万公里。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力量“管肚子”,精神力量“管脑子”。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管肚子”和“管脑子”的问题都要解决好。各民族共同现代化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问题,不能见物不见人、重物质轻精神,忽略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把握“管肚子”的工作,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培养共同理想信念,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是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发挥各族群众首创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具体地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族人民亲身经历了脱贫奔小康的艰辛历程,亲身体验了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的辉煌时刻,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各族群众的爱国热情,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更好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也是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新征程上,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毫不偏离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例,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规划布局上,充分体现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体现各民族共同利益;在推动经济建设时,调动各民族积极性共同奋斗,实现经济政策与民族政策同向发力,切实将主线融入经济工作的谋划布局、组织实施、效果评估。
讲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鄂尔多斯故事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 沈桂萍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理论研究、宣传教育、文化旅游等各领域共同的任务。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系统部署、统筹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工作,不仅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把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梳理出来、树立起来,还重视提炼各种标志性事件、人物故事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典型经验。
一是讲好“四个共同”的历史故事。
鄂尔多斯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在这里团结互助,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通过举办理论研讨会、设立研究课题等形式,在历史研究、考古工作、博物馆文物展陈阐释等方面共同发力、协同推动,充分挖掘、有效运用鄂尔多斯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好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各民族优秀文化汇流成中华文明的鄂尔多斯故事。
例如,着力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从历史和理论视角阐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互鉴的历史事实、在中华文化演进中的作用;举办鄂尔多斯文化研讨会,以鄂尔多斯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
二是讲好各民族共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红色故事。
鄂尔多斯各类历史文化博物馆、革命纪念馆、主题场馆等,广泛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活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说出来、传出去。例如,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展示28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300余件历史文物,复原7处革命斗争场景,讲述百年来各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鄂尔多斯地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解放,血流在一起、心融在一起的故事。
鄂尔多斯重视做好党员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突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信念,展现鄂尔多斯各族人民精神风貌,夯实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例如,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队员们吹拉弹唱舞样样精通,自编自演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讲述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故事。
三是讲好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故事。
千百年来,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在鄂尔多斯这块土地上融合、传承、积淀,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体系。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推动文化建设。把“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融入文学艺术创作、导游解说词、博物馆主题阐释、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中,突出各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例如,鄂尔多斯博物馆设置常规展览,全面展示河套文化萌生、发展、成熟、兴盛的历史全貌,及其在中华文化生成演变中的作用;推出各类专题展,挖掘整理阴山岩画、青铜器、长城等历史文化遗存,让文物说话,讲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伊金霍洛旗打造农耕游牧文化博物馆、文化艺术展览馆、黄河几字弯文化馆等展馆集群,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文化空间中,让各族群众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四是讲好融情筑梦的当代故事。
鄂尔多斯整合文旅资源,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形成工业游、生态游、红色游、乡村游、城市游等一批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举办鄂尔多斯·延安·铜川红色文化旅游三城联动等活动,打造晋蒙陕三地红色研学旅游精品线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文旅活动相结合,融情筑梦。随着鄂尔多斯文化旅游发展,各民族社会交往更加广泛深入,传统节庆活动越来越深入地渗入各民族交往中,沉淀为鄂尔多斯各族群众共同的文化心理,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互鉴融通中创新发展。
总之,鄂尔多斯有深度、分层次、系统性、有形有感有效讲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样本,为我们共同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