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做好城市多民族社区工作——基于新疆、湖北等地的调查分析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燚 谢赟 发布日期:2024-09-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城市多民族社区是各族群众在城市共同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家园,具有居民民族成分多元化、生活环境共同化、文化习俗多样化、工作学习交融化等特点,既有社区的普遍特征,也有不同的特点规律。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共建共享,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

  城市多民族社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阵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升,城市与农村、边疆与内地、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关系更加密切。多民族社区的出现,既是城镇化持续推进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做好城市多民族社区工作,将其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共同居住、工作、生活的共有幸福家园,有助于为各族群众扎根城市提供良好条件,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扎根。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也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城市多民族社区是社区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一类形态,不仅具备一般社区所具有的区域性、人民性、实体性等特征,还具有民族成分、文化习俗多样等特点。促进各族群众在社区交往,有助于增强彼此之间的心理联结和情感共鸣,塑造共同的价值理念,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知,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城市多民族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微观单元和服务单元。一方面,各族群众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在社区,社区能够掌握各族居民的基本信息、分布情况和流动路径;另一方面,各族群众情感关系的建立、公共服务的享有,需要依托社区这一平台。要充分发挥社区及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工作优势,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点带面、盘活全局,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城市深入开展。目前,城市多民族社区的居住格局呈现部分集中、相对分散的特征,这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基层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支撑。

  城市多民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近年来,笔者先后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吐鲁番市高昌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以及湖北省宜昌市等地调研,对城市多民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提炼出以下典型经验: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火焰山社区党支部、党小组以网格、楼栋、小区等为单元,面向居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社区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加强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增强社区居民“五个认同”。湖北省宜昌市环城北路社区强化党建引领,社区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各族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平台和途径;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帮助辖区各族流动人口解决语言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子女入学等问题,促进各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社区、融入当地生活。

新疆和硕县龙驹社区举办科普馆开放日活动,利用社区爱心小课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来源:和硕县人民政府网站

  突出共建共享价值理念,实现治理有效、管理有方、服务高效。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新城西门村发挥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群众等多元主体作用,坚持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共同享有治理成果,各族群众相互帮扶、共同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湖北省宜昌市环城北路社区注重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建设,尤其关注生活困难群众、外来务工群众等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社区改造、管线改道、道路拓宽等涉及群众利益的工程项目建设上,认真听取各族群众建议,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推选各族群众担任社区民主议事会成员,鼓励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建设,增强主人翁意识。

  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龙驹社区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开办民族传统服饰制作手工作坊,吸纳辖区各族居民就业,在提升群众就业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群众交流,各民族服饰文化所体现的共同的审美取向、价值追求,也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湖北省宜昌市环城北路社区举办茶话会、团圆会、民族文化交流节等活动,支持和鼓励各族群众分享特色饮食、展示传统服饰等,丰富社区文化内涵,促进各族群众情感交流。

  城市多民族社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几点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增强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有效整合流动党员、退休党员、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党员力量,把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一方面,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服务社区的热情和动力,引导各族群众结对子、交朋友,努力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在小区、楼栋、网格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延伸党组织触角,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互鉴融通,增添了社区文化底蕴。要发挥中华文化浸润人心、启智厚德的感召力,以文化人、以文润人、以文聚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搭建平台、畅通渠道,为各族群众文化交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宣传中华文化,讲清楚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社区内外协同发力,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让中华文化在社区得到传承和弘扬,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社区实践。

  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坚持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是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要团结社区各族群众,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合力、组织合力与行动合力。完善制度设计,相关部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拓展载体、丰富形式,汇聚和调动各方优势资源,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鼓励和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建设社区、共同享有治理成果,在集体行动中提升各族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能力。社区要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企业、高校、商会、志愿组织等社会主体,为社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寻求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形成共建共促的良好局面。

  (作者简介:张燚,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谢赟,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