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以下简称“生成式AI技术”),是指具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关技术。其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创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样态。从多元主体参与到内容的智能化推荐,再到传播形式的沉浸化,极大增强了传播的精准性和互动性。要用好这一技术,防范“信息茧房”“算法偏差”“符号消费”等潜在风险,从议题设置、算法优化、内容生产、价值引领等维度,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走深走实。
生成式AI技术应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基本样态
传播主体多元化。生成式AI技术的应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共同参与,形成丰富多彩的传播格局。网络新媒介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超越传统渠道,通过多种媒介平台实现全民参与。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主流媒体发布的宣传中华文化的视频,还可以自己利用生成式AI技术制作民族歌舞、传统节庆等短视频,表达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通过算法推荐机制,使个性化内容精准触达不同用户群体,拓展了传播广度和深度。网络新媒介的去中心化特征,进一步促进了传播主体的多样化,每个个体都可成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普通用户的创作内容也能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甚至影响公共舆论。相关部门要完善体制机制,有效引导各类传播主体,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传播内容智能化。传播内容的智能化转变,尤其是从单一化信息到个性化推荐的升级,深刻改变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格局。借助AI算法和大数据技术,内容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而是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和兴趣画像,进行高度定制化的信息推送。相关平台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精确推荐内容,极大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不仅使传播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还能实现对不同文化背景、年龄层次和兴趣群体的精准覆盖。例如,通过算法推荐,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得以广泛传播,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同。此外,生成式AI技术还支持生成内容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内容产品得以快速生产和传播,进一步丰富了传播的形式和内容。
观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的中华服饰创意时装秀体验空间,体验AI技术支持的民族服饰虚拟换装。王琪摄
传播形式沉浸化。传播形式的沉浸化,实现了从平面化呈现到交互式体验的跃迁,极大地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方式,提升了传播效果。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传播内容不再局限于二维平面呈现,而是通过三维沉浸式体验,使受众如同身临其境。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体验项目,游客可以通过VR技术“走进”古代宫廷生活,欣赏当时的建筑、服饰、礼仪等,这不仅让历史文化变得生动具体,也增强了文化认同和归属感。此外,利用生成式AI技术在网络平台推出的虚拟主持人,可以在网络直播中与观众实时互动,解答问题,进一步提升了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沉浸式体验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感染力和记忆固化效果,受众在沉浸式体验中通过多感官的刺激,不仅能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还能形成持久的文化记忆。
需要指出的是,生成式AI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传播领域,也伴随着一系列潜在风险。这些风险不仅会影响信息的多样性和公平性,也可能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一是形成“信息茧房”,用户接触的主要是符合其兴趣和偏好的信息,导致认知范围逐渐收窄,视野变得狭隘,形成认知偏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片面化;二是“算法偏差”,AI算法本质上是基于大数据和用户行为进行优化,然而,这种优化往往带有内在的偏见,容易导致信息传播的偏颇和不均衡;三是“符号消费”,对文化符号表面化使用,缺乏对其深层内涵的理解与认同,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浅表化。
7月25日,观众在昆明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等待AI机器人制作素描画像。 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摄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相关策略
把握议题设置,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主导权。例如,在传统节庆期间,可以利用AI技术服务专题报道和互动内容的生产,通过VR体验和实时互动直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主流媒体可以与社交媒体平台加强合作,结合AI算法,优化信息推送,引导舆论走向,确保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议题的内容在信息流中占据主导地位,避免因“信息茧房”和“算法偏差”导致受众认知片面化。
优化算法设计,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精准性。现有的AI算法,多依赖于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数据,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和偏见。因此,要通过机器学习技术,按照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优化算法参数,增加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内容的权重,并在推荐过程中优先展示。在具体应用中,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监测和评估不同内容的传播效果,动态调整算法推荐策略,确保传播内容的广泛覆盖和高效传递。主流媒体平台可以结合重大节庆活动,采用优化后的算法,将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精准推送到目标用户群体,增强传播效果。
丰富内容形式,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吸引力。多样化的内容形式,能够打破传统单一传播模式的局限。利用生成式AI技术创作的多媒体内容,如互动视频、动态海报、虚拟现实体验等,赋予传播内容更高的视觉和互动价值。例如,民族文化AR应用,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看到与现实环境融合的虚拟历史场景、传统文艺展演等,增强用户的沉浸感和参与感;通过AI生成的动态交互式H5页面,以生动的动画和音效,呈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历史故事,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滑动等操作,深入了解相关细节,提升信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创作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将深厚的文化内涵融入简洁生动的故事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强化价值引领,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传播质效。在AI技术的辅助下,可以分析受众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定制个性化的价值引领内容。例如,通过AI生成多媒体内容,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融入具体故事中,使这一理念变得生动具象。在教育领域,可以运用AI技术辅助设计智能课程,通过互动式教学和沉浸式体验,帮助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全面深刻认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还可以结合社交媒体平台,通过AI算法推送具有价值引领意义的优质内容,如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成功案例等,提升受众的认知深度和文化自觉。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