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策略。教育援藏是对口支援西藏的重要内容,是西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特殊优势。
按照党中央部署,200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西藏自治区4所本科院校成为对口支援高校;2007年,西藏自治区6所高校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201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新一轮“团队式”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组建高校团队全面对口支援西藏高校;2016年,教育部启动实施“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教育援藏进入“组团式”援藏新阶段。
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开展以来,援、受高校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深刻认识教育援藏的重大意义,自觉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和推动教育援藏工作,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完善教育援藏机制,丰富载体,拓展渠道,强化教育人才支撑,助推西藏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工作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促进了各民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推动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子,西藏高等教育与全国同步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助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西藏高校的时代使命。西藏高校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战略性任务,在对口支援高校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文化浸润为育人载体,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认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民族学生心灵深处。建立援、受高校联合培养和学生交流工作机制,促进西藏高校和对口支援高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教育援藏工作开展以来,西藏民族大学共选派200余名硕士研究生、1500余名本科生赴各支援高校交流学习和联合培养,让学生们感受了名校风采、激发了学习热情、接受了知识训练、拓宽了知识视野、更新了成才理念,有力提升受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助推学科专业体系持续优化。对口支援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搭建了学科对学科的精准支援桥梁,推动西藏高校在学科方向凝练、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学科点建设与评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西藏民族大学在支援高校的帮助下,以学科专业发展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为目标,深入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设置与建设,持续巩固人文社科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不断加强理工医学科专业建设,构建起高度契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为西藏培养了大批急需紧缺人才。
——助推科研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对口支援高校与西藏高校积极探索建立起科研平台共建机制、科研项目合作机制、学术交流合作机制等多样化的合作机制,多点发力助推西藏高校不断提升科研服务能力,为西藏自治区高质量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性任务贡献高校力量。西藏民族大学组建了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整合自身力量和对口支援高校优势资源,紧紧围绕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开展学术研究,持续产出高质量原创性成果。对口支援高校多次与学校联合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气氛,有力促进受援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
——助推师资队伍量质齐升。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关键在教师。对口支援高校聚焦西藏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短板弱项,通过硕、博士学历师资培养、教师研修、干部培训、导师互聘等方式,推动受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自2002年以来,西藏民族大学通过对口支援单独招生计划考取并攻读博士学位的老师100余名、攻读硕士学位的老师20余名,教师整体学历层次持续稳步提升。支援高校累计选派近200名干部人才、专家学者、教师到校支援,传递先进理念,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等项目,接收学校100多名教师、管理干部进修学习、挂职锻炼,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教育援藏工作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特殊关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西藏高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新征程上,西藏高校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用好教育援藏政策,积极推动西藏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