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石窟寺考古研究的进展,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7月15日,第三届“石窟寺考古青年论坛”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学术交流中心成功举办。
此次论坛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B18032)、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敦煌石窟汉晋传统‘天’图像研究”(23VJXG022)、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库木吐喇石窟造像思想研究”(19VJX174)课题组联合承办。
论坛以石窟寺考古为主题,来自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哈佛大学、复旦大学、敦煌研究院、东华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云冈研究院、宁夏大学、河西学院等多家单位的50余位从事石窟寺考古的青年学者和硕博士、博士后围绕各自最新研究成果展开汇报交流。
论坛活动现场 (刘雪梅 摄)
论坛开幕式由教育部长江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丝绸之路研究集刊》主编沙武田教授主持。
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李庆明为大会致辞。在致辞中,李庆明呼吁大家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强调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要冲、东西方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门户,孕育出许多中华艺术瑰宝,其中龟兹石窟不仅展现了中原、犍陀罗以及本土佛教艺术的交融,更见证了佛教艺术从印度、中亚传入中国后本土化的过程,实证了新疆各民族互相交流融合的历史事实,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石窟寺作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是古人留给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宝贵财富,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特殊价值。这次论坛的举办也是深入加强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冷门绝学学科建设的一项内容。”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秉忠教授线上致辞中提到。
主题交流环节,陕西师范大学沙武田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石窟寺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夏立栋副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彭明浩副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副所长苗利辉分别以“莫高窟第285窟南北壁8小室门楣对鸟象征意义”“高昌石窟遗迹与‘高昌样式’”“攀陟绝壁:龙门栈孔及其反映的窟面景观”“新疆佛教遗址概况、特点及价值”为题作精彩报告。大家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深度研讨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诸多石窟文化研究爱好者们带来了一场文化大餐。
“专题发言加上观摩考察的方式,在这场学术交流中至关重要,能倾听前辈们的宏文高见,也有机会与同辈的青年学者一起交流,受益良多,全新的视角与方法在不同的学者间穿梭,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也在不同的人们身上展现出来。”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博士生郭子睿说。
据悉,此次会议为期三天,以学术报告交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三天里,全体参会代表将有针对性地对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等地进行现场研习。
“石窟寺的保护研究利用工作,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去进行,中国的各个高校和主要的这些石窟寺联合起来举办一些相应的论坛培训,对于培养年轻的石窟寺一代的保护研究人才以及对克孜尔石窟、龟兹石窟,乃至中国石窟考古的保护研究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副所长苗利辉说道。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