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中国人为什么要每年夏至公祭伏羲?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段小强 发布日期:2024-06-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6月21日上午,2024(甲辰)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肃天水举行。今年的伏羲公祭参祭代表范围更加广泛,有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专家学者、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人物代表等,还特别新增了甘肃省积石山抗震救灾方面优秀代表。同时,海峡两岸交流也更加深入。今年是第11次与台湾地区同日同时举行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部分台湾地区知名人士、工商界代表、青少年代表来到天水寻根祭祖,并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

  ▲2024(甲辰)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肃天水举行。(图片来源:中新社 李亚龙 摄)

  据了解,自古以来,天水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1988年,天水市恢复举办公祭伏羲大典。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开始,海峡两岸每年会同日同时共祭伏羲。

图片

  ▲海内外华人代表在天水伏羲庙拜祭中华人文始祖

  天水作为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从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天水地区祭祀伏羲开始,历朝历代对伏羲的崇拜,其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尊重。如今每年夏至,在天水伏羲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和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活动,成为联系全球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纽带。

  1、考古学视角下的伏羲文化

  伏羲作为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之一,是中国农耕时期产生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考古发现证明,伏羲时代与大地湾遗址三、四期遗存(仰韶文化中晚期)所反映出的历史时代、社会阶段、活动地域和文化面貌相一致,现阶段与伏羲有关的石刻和绢画,其形象细节虽有所不同,但整体特征基本一致,为伏羲文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西周鱼尾龙纹玉玦

  ▲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春秋时期蛇形玉饰

  ▲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春秋早中期青铜罍腹部蟠蛇纹饰

  在史前时期人类意识尚未完全觉醒,仍处于相对蒙昧的阶段,“人类从何而来”仍然是先民思考的主要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与发展,人类步入历史时期,诸多考古发现也印证了伏羲人面蛇身形象,与中国传统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形象相吻合。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鱼尾龙纹玉玦,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春秋时期蛇形玉饰,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春秋早中期青铜罍腹部蟠蛇纹饰等均为伏羲女蜗形象。湖北随州曾侯乙战国墓出土的一件漆箱上绘有两条反方向相缠绕的人面蛇身形象,且绘有五爪状尾巴,与《山海经》伏羲女娲形象相印证。

图片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漆器上的人面蛇形纹饰

  在河南、云南、山东、四川、重庆等多地出土伏羲女娲形象的画像砖。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图则大都绘制于绢或麻布之上,与甘肃、湖南、山东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中的人物特点基本一致,人首上方绘有太阳图案,交尾下方绘有月亮图案,新增了点或圆的纹饰,部分图像上的点或圆由短墨线连接,呈现出的图案与中国古代星宿图案相吻合。可见伏羲文化发展时期涉及范围相对广阔,文化内涵逐渐稳定,同时使得伏羲的形象更加具象化。

图片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的伏羲画像砖、女娲画像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伏羲形象的来源及影响

  伏羲形象常出现在各民族神话传说中,其人面蛇身的外形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现实生活中蛇的元素,将现实与神话相融合,充分反映原始先民的内心期许。同时,这一具体形象在其流传过程中逐渐抽象成为部落中的某些单一元素或指代符号,承载起更为丰富广阔的文化内涵。这种由具体形象抽象化之后承载更多文化内涵的图像即为图腾,对部落之间的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伏羲形象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洪水神话中。在不同版本的洪水神话中,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受到了石龟等动物的帮助或借助了葫芦作为重要求生工具。神话故事中的龟助人的行为是原始社会中动物崇拜思想的表现,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原始先民内心的崇拜与敬畏。

  伏羲时代处于中华文明的启蒙时期,对中华文明的萌芽与早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伏羲氏族发祥于天水的渭水流域,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与东部氏族碰撞、融合进而大大提升了部落的生产力水平。伏羲首创八卦,在先秦时期的《易》、汉代的相关著作乃至明清时期都是一致认可的。《史记·太史公自序》载:“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做易八卦。”对立统一的阴阳八卦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的独特模式,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伏羲被誉为“人文始祖”。 

图片

  ▲甘肃天水伏羲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相传,伏羲所创八卦是参合依仗天地变化之术,将阴阳变化、社会发展、生产水平等多个要素融入其中,探索出一套尽览物性、穷探天理的理论体系。《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说明伏羲时代以龙的名字任命官职,形成了最初的制度文化,为后世封建时期社会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借鉴。闻一多《伏羲考》中认为伏羲氏族在发展过程中接纳融合了其他部落的文化与图腾符号,进而形成了“龙”的形象。

  3、伏羲文化的时代意义

  伏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由伏羲及其文化所奠基的穷究天地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创造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刚柔并济的变通精神、包容求同的和合精神,始终传播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传承伏羲文化,挖掘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和精神源泉,能够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伏羲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精神的孕育和锤炼、国民性格的塑造与定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伏羲文化为中华民族所独有。伏羲人面蛇身的形象在发展流传过程中演变成龙的形象,而龙图腾也恰恰是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同时,伏羲女娲的故事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神话流传于今,向外界讲述中华民族从何而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厚重性的典型代表,是各民族之间重要的文化纽带,也是海外中华儿女广泛认同的文化符号,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段小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审核 | 闫   永

  监制 | 肖静芳 王翔宇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