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题为“迟到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拍卖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拍品皆出自16世纪左右的沉船之中。那一件件钴蓝彩绘、花色偏青黑、纹饰流畅,且器底粘沙的青花瓷器令世人惊艳。这些瓷器被欧洲人唤名“克拉克瓷”。据说,这一名称取自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东海岸附近截获的一艘满载青花瓷器的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也有人认为,瓷胎体轻薄易碎,故取英文“Crack(破裂)”之意。
▲德国柏林夏洛滕堡宫的瓷厅一角。
▲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宫的瓷厅穹顶,镶满景德镇外销瓷盘。
明代晚期,当我们跳出中国,放眼同时代的欧洲,就会发现,一艘艘大帆船的货仓里,上层家庭的客厅、卧室、餐厅里,挂在墙上、绘在天花板的油画上,随处可见中国外销瓷的身影。到17、18世纪,中国“克拉克瓷”与“纹章瓷”,成为欧洲时尚界的顶流产品。金发碧眼的欧洲人手捧青花瓷,听航海者唾沫横飞地大谈那些令他们匪夷所思的故事,幻想着那遥远、富庶又神秘的东方国度。
白色黄金:有种时尚叫“克拉克”
▲葡萄牙克拉克船画。
▲明万历克拉克大盘 美国波士顿迪美博物馆藏。
克拉克瓷之所以令欧洲人深深着迷,主要是因为纹饰上的开光图案。“开光”,又称“斗方”“开堂子”,是一种在瓷器画上留有空白,空白内另制图案的装饰形式。开光大概可以分为3层:绘有杂宝、花卉、祥云等图案的盘底心大开光,向外延伸的连弧纹饰带的开光,盘壁边饰的开光。这一手法突出装饰主体,增强画面的层次感,非常符合当时欧洲人的审美要求。
▲现在的雅加达港码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619年,荷兰人攻占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港的前身),并将其作为荷属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大量西洋货物运抵东南亚后,被置换成木料与香料,转卖至中国,换取欧洲人奉为时尚品的瓷器、茶叶与丝绸。
▲荷兰17世纪静物画家阿德里安·库尔特作品《野草莓》,采用克拉克青花大碗作为创作元素。
17世纪上半叶,约300万件中国瓷器被荷兰人贩运至欧洲,这些瓷器大部分是克拉克瓷。整个17世纪,约1600万件中国瓷器远涉西洋。
克拉克瓷不只作为实用器具出现在欧洲贵族人士的茶话会上,还用作房间装饰。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宫,原本是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寝宫,1629年贵族兰卡斯特家族将这一宫殿买下,家族成员若泽·路易斯·德·兰卡斯特便将自己收藏的两百余件克拉克瓷盘镶嵌在天花板上,将欧洲贵族阶层追捧中国瓷器的风尚推到极致。
时尚定制:纹章瓷的大红大紫
如果说“克拉克”时尚主打蓝白色调的美感,纹章瓷的时尚格调则反映在私人定制上。16世纪初,随着中国瓷器在欧洲大量出现,拥有一般的瓷器已无法凸显贵族身份。欧洲贵族想到了一个“绝绝子”的办法——私人定制。具有皇室纹章、贵族纹章、团体纹章等特定图案的纹章瓷应运而生,它既是中外合璧的“混血儿”,又是引领时尚的“宠儿”。
▲乾隆粉彩描金普鲁士纹章瓷盘 大英博物馆藏。
12世纪,披挂甲胄而驰骋沙场,是欧洲骑士的骄傲。于是,包含羽饰、冠冕、头盔、披风等要素,主体为盾牌的纹章应运而生。盾牌两侧的护像与上方的冠冕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盾牌旁边的飘带附有家族箴言,纹章是血统、传承、荣耀。
在“中国瓷器热”大畅欧洲的洛可可时代,拥有一件来自神秘东方的专属纹章瓷,既彰显血统与身份地位,又满足贵族阶层追求浪漫、奢华的审美需求。
▲1760年纹章藏书票 大英博物馆藏。
▲清王致诚《陶冶图卷》(局部),制瓷工序的画坯场景 香港海事博物馆藏。
备受欧洲贵族推崇的纹章瓷,其精美的图案呈现,源于复杂的制作工艺。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工匠要通过挖土、舂土等一系列复杂流程的操作,方可制作成器。纹章瓷图样制作工艺也很繁复,包括描线、填色、织金、填绿、斗彩、包金、烧花7道工序。具体绘制技巧包括织、填、染、洗、描、堆、刻、刷等。完成一件精美的纹章瓷对工匠师傅的技法要求很高。
▲明正德青花纹章瓷执壶。
现存最早的纹章瓷,当属葡萄牙国王马努埃尔一世定制的青花纹章瓷执壶。这件纹章瓷流与壶尾连接处组成鱼龙形象,彰显无上的权力与财富。被包围的壶身主体,呈现出浑天仪圆形纹章,表达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帝国渴望称雄世界的野心。正是在这位国王执政期间,著名航海家麦哲伦扬帆远航。
▲雍正五彩描金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纹章瓷盘。
“克拉克瓷”与“纹章瓷”,体现着中国智慧,传播了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魏仕俊,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孙烈举
审核 | 蓝希峰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