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 齐晓景
齐晓景,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负责人。她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担任村官,2013年创办合作社,通过发展观光采摘业、电商销售等带动就业。她创新“借鸡还鸡”“借鸡还蛋”“赠苗还肉”“送订单进庭院”等帮扶模式,带动近500户农民增收致富,先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我出生在科右前旗的一户农家,家乡的贫穷和落后是我成长中深刻的记忆。2004年,我考入内蒙古科技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那时候家里贫困,我是揣着乡亲们凑的学费离开家乡的。载我的拖拉机临出发前,还有位婶子硬往我怀里塞小布袋,看到小布袋里几张揉得不像样的钞票,我的眼泪顿时流下来,这也让我下定决心要学有所成,回报家乡。
2009年,我回到科尔沁镇,成为远峰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当时,家人都不理解,他们认为留在大城市工作才有出息,但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爱我的家乡,我要回来建设家乡,帮乡亲们摆脱贫困。”
担任村官的4年间,我常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村串户,对500多户村民的情况了如指掌,也学习了一些农业种植技术。村官生活接近尾声之际,我和其他10名村官一起去辽宁参观蔬菜大棚,我发现,大棚种植蔬菜不仅方便管理,还有可观的收入。村官任期满后,我在平安村租了两栋温室大棚,开始了创业之路。
在有经验的乡亲们的帮助下,我先后尝试种植了平菇、草莓、番茄等。几年下来,我成立了合作社,吸纳了100多户村民,产品还全部实现了网上销售,年收入突破300万元,村子里勤劳能干的乡亲们渐渐富了起来。
随着合作社渐入佳境,我把更多精力投入帮助困难的乡亲。王锡林大叔曾是我们村较为困难的帮扶对象,他选择加入“赠鸡还鸡”帮扶模式,年初领20只鸡雏回家,年底返给合作社两只大鸡,合作社以每只不低于80元的价格回购剩下的大鸡。王大叔骑着电动车跑20多公里来返鸡那天,我有事外出,大叔在门口等了很久,冻得满脸通红,他要当面对我说,他养鸡后日子越过越好,还硬是不要钱多塞给我一只鸡。
这样的场景让我倍感温暖,让我心里更热乎的是,乡亲们越来越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每到合作社有帮扶项目时,大家都生怕被落下,争先恐后加入项目,跟着我们学养殖技术,把家禽喂养得好好的。
2018年,我有了新身份——科尔沁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主任。每周,我们孵化中心都会组织不同主题的培训和实践,让村民熟悉政策和农业技术。越来越多乡土人才成长起来,就像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邢长青和郭淑芝老两口已经60多岁了,他们原来搞大棚种植,一年到头挣不到4万元。通过我们的培训,老两口从种植户转型为技术员和管理员,不仅年收入提高到14万左右,还帮助了数十户种植户提高技术水平。
脚踩在家乡的土地上,会有踏实的感觉。去年,我创办了以番茄为主题的农旅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番茄公社,集种植采摘、观光旅游、亲子研学、自然生态科普于一体,不仅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还把许多村民留在了家乡。番茄公社的“管家大嫂”王丽娟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在这里工作,她说:“守着家、挣着钱,还能照顾孩子,日子别提多美了。”
很多人说,我们让村庄变了模样。但我仍然记得,上大学前乡亲们塞到我手里的小布袋,创业初期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还有一个个充满信任的眼神……是乡亲们帮助了我,激励我成长进步。我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动更多乡亲们一起过上大家向往的生活。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