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庄严高悬 熠熠生辉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司卫 发布日期:2023-10-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19年7月,参与制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吴嘉祜在家中观看金属国徽模型。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左图:游客在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内展出的国徽前拍照。新华社记者杨青摄右图: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的国徽。司卫摄

高悬于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国徽。资料图片

清华大学梁思成等人最终设计绘制的国徽图案。资料图片

 

  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一号大厅,可以看到一枚新中国成立初期使用过的国徽。这枚国徽纵108厘米,横100厘米,厚7.1厘米,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齿轮和谷穗。谷穗、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的底子及垂绶为红色,金、红两种颜色是我国象征吉祥喜庆的传统色彩。

  国徽与国旗、国歌一样,都是国家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权威与尊严。然而,在194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只有迎风飘扬的国旗和响彻中华大地的国歌,天安门城楼上未能悬挂国徽。这是因为在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期间,征集到的国徽图案不尽如人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合力设计,全国政协进一步协商讨论,并提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终于在1950年国庆节,新中国的第一枚木雕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国徽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在筹备会常委会领导下设立6个工作小组,其中第六小组的任务为拟定关于国旗、国歌、国徽等的方案。当年7月中旬,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发表启事,公开向全国各界人士征集国徽图案,同时对国徽设计提出3个要求:要有中国特征,政权特征鲜明,样式要庄严富丽。

  征集启事公布一个多月后,收到应征国徽设计稿112件、图案900多件。从中选出28件送评选小组初选,但均未达到大家心目中的标准。8月24日,第六小组召开会议决定:“已另请专家拟制,俟收到图案之后,再行提请决定。”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拟制国徽图案的重担落到当时负责政协会议美术设计工作的张仃和钟灵身上。张仃、钟灵等人设计出5份国徽设计图案,但也未通过。鉴于此,毛泽东表示: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旗、国都、纪年和国歌4个决议案,只有国徽暂付阙如。大会主席团决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国徽图案。

  会后,根据周恩来的意见,全国政协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主要成员有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高庄、罗哲文等)和中央美术学院(主要成员有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分别进行国徽的设计工作。两个设计组按照政协常委会提出的要求,对各种构思和设想认真推敲、反复研究,分别拟制了新的国徽设计方案。

  1950年6月10日,两个设计组的方案一并送交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委会,常委会对国徽图案中采用天安门表示肯定,决定国徽修正案经“国徽小组讨论并由梁思成设计修改”。梁思成、林徽因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教师莫宗江、邓以蛰、王逊、高庄等一同研究讨论,投入到国徽设计之中。梁思成还传达周恩来的要求:国徽图案内容除了天安门外,还要有稻穗。

  张仃也重新修改了设计稿,并写了《国徽应征图案说明书》:红色齿轮,金色嘉禾,象征工农联盟。齿轮上方,置五角金星,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齿轮嘉禾下方结以红带,象征全国人民大团结,国家富强康乐。天安门——富有革命历史意义的代表性建筑物,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之后,国徽审查小组对修改后的设计图案进行研究讨论,认为要将两组设计意见统一起来,最后决定请梁思成再整理绘制。

  1950年6月14日至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在京召开,其中一个议题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方案。梁思成带领设计组,根据国徽审查小组的意见反复讨论、不断修改,于6月17日再次提交一稿国徽图案及设计书。这次设计符合征集启事“国徽需庄严而富丽”的要求,由红、金两色组成。符合“有中国特征和政权特征鲜明”规定,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以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农,麦稻还寓意地广物博,以绶带系结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联盟。整个图案,大红的底色上五颗金色的五角星,仿佛一面巨大的国旗悬挂在天幕上;在天安门正面图的衬托下,五星红旗显得更加壮观、庄严、辉煌。国徽审查小组最终通过了梁思成等人设计绘制的国徽图案。

  1950年6月23日,毛泽东亲自主持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小组所拟定的国徽图案,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6月28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国徽图案表决通过。

  从此,庄严而美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诞生了,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精雕细刻,国徽立体浮雕图案定型

  国徽作为新中国的象征,要悬挂在国家机关等重要场所。国徽设计只是第一步,还要做相应的定型、制作等工作。1950年6月底,距一周年国庆仅剩3个月。梁思成推荐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家高庄承担国徽立体浮雕模型的设计和定型工作。从平面图到制作出实体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高庄对原有图案进行精心修改和完善,为国徽的浮雕模型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1950年8月18日,高庄在政务院会议室召开的关于国徽使用、国旗悬挂、国歌奏唱办法及审查国徽图案座谈会上,特别作了情况说明:“国徽模型的塑造,被我耽误了很多时间,非常抱歉!不过耽误时间是由于我的一种愿望,这种愿望就是想使我们的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健康、更坚强、更程式化、更统一、更有理性、更有组织、更有规律、更符合应用的条件,并赋予更高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以冀我们的国徽的艺术性提高到国际水平和千万年久远的将来。因此,我在塑造中间作了一些修改,是否妥当,请予以裁夺。”高庄同时说明修改部分及理由为:绸带的修改——新图较旧图更有力,更规律化;稻粒的修改——仍有丰富感,但不凌乱琐碎;将非正图改为正图——易于仿制。

  经过讨论,会议通过了高庄塑造的国徽浮雕图案。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了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国徽及图案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当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尊敬国徽 爱护国徽》:国徽鲜明地表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的国徽就是这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与新中国诞生的象征。

  1950年国庆前夕,张仃带领工作人员赶制了第一枚木雕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国徽在中华大地上闪耀光芒

  国徽用中国传统特色和民族艺术风格,表达了新中国的政权特征,体现了国徽的庄严富丽;国徽把政治内涵和艺术特色完美结合,体现了设计者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全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1951年5月1日,盛大的“五一”庆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由沈阳第一机器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铸造的直径2米的大型金属国徽,庄严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1950年,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光荣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器厂。沈阳第一机器厂很快成立攻坚小组,接受这个任务的是19号铸造车间36岁的铸造班长焦百顺,28岁刚刚入党的吴嘉祜有幸加入小组。当时,沈阳第一机器厂刚刚恢复生产,铸造技术虽稍有名气,但工具设备简陋。车间仅能用勺炉生产简单配件,要铸造国徽这样的高精度铸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铸造国徽的第一道工序是做模型,国徽的表面必须平整光滑、纹理清晰、凹凸有序,尤其是麦稻穗的须子不易制作。因此,模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铸件质量的好坏。为了保证铸件的花纹饱满清晰,厂里特地从内蒙古和大连运来砂子,内蒙古砂细、有黏性,大连砂粗、无黏性,两种砂子混合后铸型,能保证国徽表面的光洁度。”多年后,吴嘉祜对这一过程仍记忆犹新。国徽质地为铜铝合金,然而两种金属熔点相差较大,因此浇铸的火候时机不易掌握,工人们经过反复试验,采取局部浇水、加速冷却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最终,沈阳第一机器厂攻坚小组比预计时间提前20天,铸造出3种规格的十多枚国徽。

  2019年10月3日,一枚重新复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与修缮一新的天安门城楼一同展示在世人面前。这枚采用木质结构制作的新国徽,是1950年至今天安门城楼上经过3次更换后悬挂的第四枚国徽,不仅工艺精湛,高度和宽度的尺寸精确到了毫米,而且使用期至少可达50年以上。

  在中华大地上,从高高的天安门城楼到边境上的国门,从政府机关大门到农家院里的庭审现场……无不闪耀着国徽的光芒。国徽与国家相伴,象征国家主权与尊严;国徽与人民相伴,为人民保驾护航。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