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成都,小雨绵绵。记者走进金牛区西安路枣子巷,新学期伊始,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内,一派热闹的景象。
“我们做果子时,一定要注意左手动,右手持工具不动,这样做出来的叶子才自然。”走进教室,课桌上摆的不是书本,而是各式精美的面点;听课的不是在校学生,而是成都市各个社区的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原来,这是一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技能”培训课。
2021年,成都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在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建立。据成都市金牛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区民宗局局长马莉介绍,这是成都市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务实举措和具体行动。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早在2017年,100余名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来到金牛区银桂桥社区务工生活。因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等原因,他们有时会与当地居民发生误会纠纷,社区在调解过程中,也深受语言沟通存在障碍的困扰。
针对这一情况,金牛区会同西南交通大学,对区内4个多民族共居社区的38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行了深入走访调研。“2018年,在成都市民宗局指导下,我们率先在银桂桥社区开展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试点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挂牌‘少数民族来蓉务工人员金牛区营门口街道银桂桥社区国语培训学校’。”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街道银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勇说,这个学校正是培训基地的前身。
成都作为西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心城市,截至2022年,全市少数民族户籍人口22.93万,少数民族来蓉登记人员33.42万。2017年至2022年,新增少数民族户籍人口6.8万人,增长率42.2%,是同期全市户籍人口增长率的4.5倍;新增少数民族来蓉登记人员6.52万人,增长率24.24%。2019年至2022年,自主申报登记就业的少数民族人数增量逐年扩大。
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和更宽的领域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高本领,融入更广的社会,获得更大的机会,创造更为精彩的人生。
为满足各民族流动人口“想进入、留得下、过得好”的愿望,主动帮助他们实现“进得来、能发展、活出彩”的追求和梦想,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蓉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培训基地以“一基地多站点、一主修多选修”教学模式,借助学校优势资源开展就业创业、法律法规、中华文化等拓展培训,举办走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博物馆等研学活动。“截至目前,基地已开展各类培训活动26期,培训人员达2000余人次。”马莉说。
“这有利于提升来蓉各族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也能提高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汪建平表示。
如今,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美好画面正徐徐展开。“我们社区的新疆籍务工人员麦麦提尼亚孜·艾合麦提托合提曾经一度经营困难,在社区的帮助下,他学习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经营技能,如今生意越做越好,开了三四家连锁店。”让陈勇感动的是,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期间,培训班的新疆籍学员自发制作了5000个爱心烤馕驰援灾区。
采访结束,面点课也进入了尾声,一份份小点心在培训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大家的相互帮助中制作完成。
“我丈夫的朋友经常给我们推荐这里的课程,今天有时间来学习,我制作面食的技艺进步了不少。”新疆姑娘巴哈古丽和丈夫在金牛区开了一家馕店,这是她第一次来培训基地上课,她高兴地说,“今天收获满满,掌握了一门技能,又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下次我还会报名参加!”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