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峻县团结广场。
夜幕初垂,天峻县城中心的团结广场上,各族群众自发围成同心圆,踏着舞曲的节拍,跳起欢乐的锅庄。巍峨的祁连山下,清澈的布哈河畔,这座高原小城处处是欢乐祥和的景象。
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位于柴达木盆地东缘,以美丽而辽阔的天然牧场著称,是青海湖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民族团结是天峻的优良传统,这片土地上居住着藏、汉、回、蒙古、撒拉、土、满、东乡、裕固等民族的2.3万名群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近年来,天峻县委、县政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县”“生态保护和治理样板县”,全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安乐,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话民族团结 创幸福社区
“各族同胞手挽着手,在天峻山脚下描绘新时代的团结画卷;民族团结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谁都离不开……”7月28日下午,新源镇城西社区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原生态民歌大赛,20多位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登上舞台,用嘹亮的歌声赞美家乡和今日的幸福生活。现场掌声、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邻里间其乐融融,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走进新源镇城东社区居民白托创办的“红色教育展览馆”,一张长幅黑白照片挂在展室墙上的显眼位置,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张少数民族参观团的合影可是‘镇馆之宝’。”白托是一名退休老党员,展厅里都是他收集的与党和国家历史有关的老物件。平日里一有时间,他便过来义务讲解:“你们看,照片上的这位是来自我们海西州的代表。党和国家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到内地参观学习,既是帮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也是为了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民族团结进家庭。
这些活动的开展,是天峻县积极探索“石榴籽家园”新模式的集中体现。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城西、城东社区每年都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举办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书画展览、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趣味运动会,还在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联欢活动,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带动各族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共同向现代化迈进。
天峻县开展医疗健康宣传。
近年来,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城西、城东社区辖区内配套建设了多个游牧民定居点小区,吸引三镇七乡的牧民进城定居。这些牧民具有“冬在社区、夏返草场”的特点,给社区治理带来一定难度。在“党建引领创建,创建促进党建”理念指引下,依托社区党组织网络,城西、城东社区整合社区资源,打造服务和活动双阵地,建立健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党员、基层干部、离退休老干部等力量,实行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管理,并由新源镇派出所民警兼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实现从社区治理“独角戏”到居民自治“大合唱”的全面转变。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全县2万多名各族儿女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一家亲格局。
凝合作之力 促乡村振兴
从西宁驾车向天峻县城方向,驶下西和高速,率先映入眼帘的便是3个黑牦牛帐篷。围栏上绑定的彩旗迎风飘扬,显示这是一家向游人开放的“牧家乐”。
“我们这个月才刚刚开业。”听到汽车的轰鸣声,拉英忙从帐篷中走出来,将来客迎到中间的帐篷中坐下,又为大家沏上茯茶。两侧的帐篷里,一间按照藏族牧民的日常风格陈设家具,中间的土灶还熏着风干肉,另一间则展示了本地的非遗文创产品,还准备了几套民族服饰,供游客穿着拍照留念。
今年53岁的拉英是新源镇天棚村村民,听说镇上几个村子合伙开了“牧家乐”,便将家里的牛羊交给儿子照顾,和姐妹一起来这里务工。“做饭、上菜、打扫卫生,平时在家里也是做这些事,但到这儿来每个月能赚4000多元。”她笑着和我们聊着家常,手上的活儿也没停下。
“这个‘牧家乐’是我们村集体参股的一家合作社的产业,也是我们在乡村旅游上的尝试。”海西州人社局驻天棚村第一书记侯彦涛说,“前几天我们还接待了一个来自宁波的旅游考察团,足足一百多人,个个都对我们的羊肉赞不绝口。”
“除了村里的事务,我现在还是镇上12个村集体共同入股的‘万羊基地’的理事长。”谈话间,天棚村党支部书记索科掀开门帘走进帐篷。“为了草畜平衡,草场承载不了的羊群,就送到基地的畜棚里圈养一阵子再轮牧。这种办法能够提高羊只出栏速度,既不影响肉质,也不破坏生态。”讲到这里,索科又转头问:“侯书记,咱们村的饲草加工基地什么时候能开工?”
“就这俩月,等厂家技术人员上门把设备安装好,咱们自己生产的饲草就能跟上了。”侯彦涛答。两位书记目光炯炯,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据了解,天棚村自2021年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以来,村“两委”班子同驻村工作队一道,积极引领村民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示范县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社经济。如今,天棚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4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天峻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惠民生、三年促发展”总体思路,天峻县着力提升牧区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牧民安全住房5592套、饮水机井1423座、通村公路3074.25公里,生产生活用电、用水、广播电视及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公路通乡、通村率100%。与此同时,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实施高原美丽城镇建设等项目,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结出丰硕果实。
传优秀文化 筑精神家园
走进位于天峻县城东南角的青海藏族黑牦牛帐篷制作技艺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人诺日拉正站在一顶传统黑牦牛帐篷旁,向游客介绍这项流传千年的传统技艺的精巧之处:“游牧时,黑牦牛帐篷就是牧民流动的家。用牛毛和绒毛制成的毛毡既隔水又透气,雨水不会渗入帐篷内,人们生活产生的潮气也能及时排出,保持内部空气干爽……”老人轻拍毛毡,水珠随即落地,引得在场游客一阵惊叹。
天峻县民族小学学生手抄报作品。王琪摄
站在老人身旁的年轻人,便是这家传承基地的负责人扎西才让。3年前,他从北京回到家乡创业,反复思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道路。“要让非遗‘活’起来,不但要有人会制作、能展示,还要让他人能了解、能学习、能体验。”他说。
传习基地里不仅常年开设黑牦牛帐篷制作技艺培训班,还提供唐卡绘制等短期培训,向有志学习非遗技艺的群众敞开大门;基地内经过改良的大帐篷足有半个篮球场大,经过精心布置,便可按需承担餐厅、会议室、活动团建室等各种功能;原本用在帐篷上的毛毡也变成文创的原材料,被制成桌布、抱枕、椅垫、装饰画等,布置在主题客栈的各个角落,静静迎接八方游客。
天峻县首届“银发族”趣味运动会。
来到天峻县民族小学,五星红旗在焕然一新的教学楼前高高飘扬。走廊上的展板上,展示着各班学生的主题手抄报作品:“祖国在我心中”“民族团结一家亲”“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笔迹虽稚嫩,但一笔一画都透露着小作者绘制时的认真态度。走进教室,崭新的智能教学黑板是标配,两侧墙上的展示架上摆放着学生制作的手工艺品。
“帮助孩子们从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爱国情怀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据天峻县民族小学副校长三智才让介绍,全校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已实现除民族语文外各学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同时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小小推普员”“大手拉小手、共讲普通话”等活动,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有力夯实了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在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天峻各民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搭建了桥梁。截至今年4月,全县累计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1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人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家单位荣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拥绿水青山 享生态之美
木里,藏语意为“燃烧的石头”。这个距天峻县城150多公里、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小镇曾因煤而兴,却也因此漫天煤灰、遍地深坑。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2020年8月,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正式启动。矿区采坑回填、渣山复绿、边坡治理、植被恢复、环境整治……一场重塑绿水青山的攻坚战在此打响。
三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来到木里,高天流云,芳草茵茵。目之所及,昔日深坑成了缓坡平湖,四周曾经黑黢黢的渣山,已是满目青绿。这里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大通河的发源地,赖得草甸湿地长久涵养,涓涓清流,汇入江河,润泽百川。
辽阔草原铺展在天地之间,成群的牛羊犹如点缀其上的一串串珍珠。“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天蓝了、草绿了、水清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木里弧山管护站副站长切桑太带领一队生态管护员完成巡护任务,骑着摩托车回到木里镇上。“今天下过雨,但人和车都还是干干净净的,要是以前,一场雨过后,‘白珍珠’都要变成‘黑煤球’了。”他笑着说。
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暌违多年的珍稀野生动物重回视野。“这些都是我和同事们拍到的。”问及巡护区里的野生动物,切桑太拿出手机,展示镜头下的小生灵:黑颈鹤、藏野驴、野牦牛、棕头鸥、斑头雁……
截至今年3月,木里矿区共完成种草复绿3.53万亩,实现13个矿井、19座渣山治理全覆盖。复绿率、植被覆盖度、水土保持率均达90%以上,治理成效显著。
“神湖源”宣讲队赴牧区宣讲。
“牛羊吃到肚子里的煤渣少了,喝的水干净了,幼崽成活率高了,以前外出打工谋生的牧民也回来了。”木里镇镇长洛赛西旦说,“根据省林草局制定的方案,去年冬天,木里矿区有5000亩种草复绿区作为适度放牧试点,让牛羊进去啃啃草,今年返青得不错,草矮些,防火压力也小些。”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的共同向往和期盼。近年来,天峻县牢记“国之大者”,共护“中华水塔”,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行“生态立县”战略。为确保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期间大局平稳,建立“5+X”协调机制,形成扁平化的矛盾解决“绿色通道”,运用“三联两驻两检”工作法,41个“问题图斑”整治取得全面胜利;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清理河湖岸线垃圾、水面漂浮物,河湖水域环境明显改善;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保护林地、草地、湿地、野生动物植物等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拥抱绿水青山,尽享生态之美。草木茂盛、河流清澈、湖泊密布、雪山耸立的宜居天峻展现在世人面前。
同心谋发展 共谱山海情
在天峻县城的中心位置,有一条宁波路。道路不宽,却真切见证着甬峻两地对口支援13载的深厚情谊。
2010年起,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浙江、青海两地党委、政府的共同领导下,浙江选派多批援青干部,从政策、资金、产业、智力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援青工作,为天峻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农民采摘香菇。
对口支援,产业帮扶是重头戏。走进天峻县天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基地大棚,一股腐木和菌菇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几位牧民正在采摘香菇。
天峻县是海西州唯一的纯牧业县,经济作物单一,牧民增收途径有限。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宁波立足长远,加快对天峻进行产业“造血”。2021年,为帮助天峻优化产业结构,浙江援青天峻工作组经过深度调研,依托宁波、丽水两地农科院技术支持,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成功试种高原食用菌。
“天峻县地势高峻、气候寒冷,为香菇生长提供了优良环境,产出的高原香菇品质好,产品供不应求。工作组在杭州、宁波、上海等地设立天峻消费帮扶中心,基地每天采摘的鲜香菇都送到西宁、德令哈销售,干菇还销到了浙江等地。”公司负责人梅明伟介绍,种植成功后,公司利用援青资金进一步扩大种植、生产规模,对食用菌基地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有效带动70名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同时投资建设菌棒加工厂和食药用菌研究所项目,进一步延长食用菌产业链,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这只是“浙江援青”在天峻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两地先后开展互访交流、文化走亲等活动6批次;举办各类培训班11期;开展多层次献爱心活动,慰问家庭经济困难户、捐赠财物等累计超100万元;组织1.15万名宁波职工来天峻疗休养,拉动当地消费超7000万元。
行走在天峻的大街小巷,天蓝色的“浙江援青”标识随处可见,合作成果越来越多,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对于高原百姓而言,“浙江援青”带来的实惠和变化是实实在在的,甬峻情谊已深深刻进两地各族群众心中。
“亲戚越走越近,感情越走越深;合作越走越多,道路越走越宽。”天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副指挥长王长伟表示,浙江援青干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推进两地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了情感相连、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浓厚氛围,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甬峻两地干部群众将继续携手并进,共同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篇章。”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天峻县创建办提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