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鲁迅在谈古典文学的时候如此评价杜甫:“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中国最伟大诗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响力,在西方文化文明,没有一个可以与他对比的形象,一个体现了整个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2020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讲述“诗圣”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对杜甫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日,“道中华”专访了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四川杜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徐希平,带大家重新认识一个至情至性、自然亲切的杜甫,一个“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的伟大诗人。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单集纪录片。(图片来源:豆瓣)
记者:为什么杜甫至今仍为古今中外文人广为称颂?他的文学思想有何特点?
徐希平:杜甫精神内涵博大精深,闻一多先生概括得最为精辟,称之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所谓庄严,指他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所谓瑰丽,则是心灵与外表和谐统一的明丽和美;所谓永久,则是至情至性,毫无虚饰。闻先生以诗意的语言赞美“诗圣”是真善美的化身。
杜甫诗艺“宪章汉魏而取材六朝,至其自得其妙”;其感情深沉而多彩,执着又率真,痛饮狂歌;其思想博大精深,本于儒家仁义,而兼取释老精魄。
杜甫热爱生活,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时势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神情庄重,忧心忡忡,似乎是众多读者对杜甫的印象,但事实上杜甫的人格极为生动丰富、亲切可爱。(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今天的一些读者提起杜甫更多会想到“沉郁顿挫”,似乎杜甫永远是“拈须苦吟”之状,令人难以亲近。那么,杜甫的至情至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徐希平:由唐宋迄于明清,杜甫诗的价值愈见重视,杜甫的声誉日趋卓著,最终确立了“诗圣”的崇高地位。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说“他的情感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事实上,当我们认真看完一部杜甫诗集,便可以真正了解他丰富多彩的性格和人生。
首先,杜甫是一位呵护弟妹的好兄长,从小到老未曾改变。
他的诗常常书写手足之情。“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少年时活泼灵动,身手矫健,为弟妹们打枣摘果。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在鼓声雁啼、露白月明这些萧瑟之景的衬托下,杜甫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天各一方的弟弟们:平日里寄送的书信都时常不能顺利收到,更何况在这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战时?
48岁是杜甫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年。这一年,他从低级官员沦为社会底层的一员,乞食秦州、同谷,带着家小辗转于西秦岭的千山万壑中。期间所作《同谷七歌》中,有两首专门怀念天各一方的弟妹。“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可谓惆怅婉转,催人泪下。
其次,杜甫又是一位疼爱妻儿的好丈夫、好父亲,时时刻刻为家人操心。
在长安困居十年壮志难酬,无奈之下,只能“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但他却时时期待。“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这是平常百姓最低微而又最感人的家庭真情。
战乱之中他思念远方的妻儿,想象其“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在“诗圣”多情的眼中,憔悴的妻子是如此的美丽动人,娇小的幼儿是如此地惹人怜爱。
同时,杜甫特别关心孩子的成长,长子宗文、幼子宗武资性各异,杜甫经常因材施教。宗文不太喜欢读书,杜甫作《催宗文树鸡栅》教育其热爱劳动;宗武天资聪颖,很小就“诵得老夫诗”,杜甫便每每督促、教育他要以学习为重,不要追求物质享乐。
再次,杜甫还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挚友,重情重义,至死不渝。
最典型的例证便是他对李白的情谊。闻一多先生曾用形象的语言描写天宝四年李杜的见面是“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诗中,杜甫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此后杜甫时时关注着李白的命运,写下二十几首深情的诗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李白蒙冤,他更是为之忧愤不平:“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其二)
当然,对于相识或不相识的底层百姓,杜甫同样充满无限关心,想方设法伸出援手。“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又呈吴郎》)体现悲天悯人的情怀,衷心希望“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关系融洽,平等相待。
最后,杜甫喜欢亲近山水,流连自然。“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雪山,小草、花鸟,鸡虫,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在诗圣眼中都有其性灵、可爱之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携家逃难到成都,靠亲朋资助建起茅屋草堂。(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曾说过:“我的诗歌毫无疑问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荷马和莎士比亚,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杜甫的自然和亲切有哪些体现?
徐希平:与李白相似,杜甫同样大胆追求自由和个性,虽然常常口称“腐儒”,实则无丝毫的懦弱胆怯或拘守礼法。仇兆鳌曾经比较二人异同:“太白旷而肆,少陵旷而简。”(《杜诗详注凡例》)杜甫诗亦多次为其自身性格作自画像:“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就拿杜甫对酒的态度为例,人们往往称李白为“诗仙”“酒仙”,殊不知“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下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美名正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若非同样嗜酒,杜甫不能描绘出如此传神的“酒仙”形象。
此外,杜甫对酒既有“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极度伤感,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欣喜若狂。他在成都期间与农夫豪饮,“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酣畅淋漓、趣味盎然,摆脱顾忌,真情毕现。可见杜甫确实不为礼法所拘,豪放之气不输太白。
杜甫的一生体现了人生的高致境界。他虽然没做官,但关心国家的心始终没变。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依然关注社会发展,希望老百姓可以过得好,并且始终想尽一份自己的心。这就是范仲淹后来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当然,人是复杂的动物。杜甫一生未改变关注社会的心,尽管偶尔也有一时“牢骚”。比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开篇即抱怨:“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但回过头来又强烈地申述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虽然杜甫也有佛老思想,这与当时的时代相关,会觉得我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为何不看开一些?但责任感总是让他回到儒家思想之上,他始终在用诗歌真实地记录自己、记录时代。好的,不好的,偶尔的世俗想法,真实的喜怒哀乐,高尚与俗气,他都写进了诗里。
胡适曾如此评价杜甫:“我们终觉得杜甫能了解我们,杜甫是我们的诗人。”是的,杜甫虽被尊为“诗圣”,但却是与我们情感相通的普通人,与我们一样有血有肉,喜欢人间烟火、静好生活的食色性灵。他的伟大是平凡中的伟大,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穿越古今的永恒生命力。
▲唐元稹评杜诗:“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受访者简介:
徐希平,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四川杜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采写 | 陈海龙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