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民族文化宫图书馆馆藏一套清刻本《三合名贤集》,具体年代不详。全书2册、线装、不分卷次,计88叶。其正文由汉、满、蒙古三种文字间隔组成,故称《三合名贤集》。《三合名贤集》收录174句,其中四言42句,五言68句,六言15句,七言49句。
▲页内封面。
《名贤集》是我国古代流行很广的蒙学读物之一,它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贤士名人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启人心智之句。《名贤集》内容通俗易懂,读之朗朗上口,将儿童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人生理念的树立,落实到儿童的生命实践笃行之中,对儿童的教育作用深远而广泛,起到很好的启蒙、引导作用。
对于《名贤集》的创作背景,有部分学者认为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刘义庆,宋武帝刘裕之侄,刘裕之弟长沙景王刘道怜的次子,自幼才华出众,聪慧过人,喜好文学,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临川王。但从《名贤集》的内容丰富度来看,只能知晓《名贤集》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多为引人情怀入世,同时强调人应该在现实世界中,为人处事要多多行善,同时要专心用志、清心寡欲,并且要积极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其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合名贤集》由汉、蒙古、满三种民族文字合璧而成,仅此一点就可证明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宝贵文化产物。
从《名贤集》的内容来看,这本集儒家等历代名人贤士的金言绝句,在教人为善、治学修德等方面都有涉及。如《名贤集》中多处提到礼、敬、忠、孝、贤、烈、诚、善、义、恕等道德范畴,并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这些规范行事。道德教化是体现《名贤集》所主张的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多行善事。其开篇第一句话即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个人的前途是重要的,它决定着人的生活走向是否安逸富足,但是前途并非是一个人孜孜追求名利的结果,只要在现实世界多做好事,积德行善,就能如愿以偿,也就是“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从中虽可以看出因果思想对人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渗透,但又绝不类同于脱离现实、寄望来世的观念,其中包含的是希望世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多行善事,引导人们树立向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等等,这些句子都在劝诱人们保持善良、不要作恶,否则会承受巨大的代价。
▲正文卷首卷端。
从《名贤集》的作用来看,它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加以选择提炼而成,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启人心智之句。它的取材大部分来自于社会民间,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与民众的人生经验和心理愿望,其中有不少关于修身、治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观念与规范。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古代流传很广的启蒙读物。因此它的作用是基本以儒家倡导的社会道德来规范人们言行,让人明晰是非善恶。我们可以从《名贤集》关于个人社会行为的看法中得出结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社会行为时,一定要考虑其后果以及可能付出的成本代价,做事要谨小慎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名贤集》的意义来看,可分为两个方面。《名贤集》一方面把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思想日常化、通俗化,另一方面则教化人们树立积极向善的生活意义。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如何判断何者为善、何为好事的依据是世俗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些社会规范萌芽于人类形成之初,成型于西周社会,再由儒家不断丰富与完善,后经主流社会的倡导推行,最终普遍流行于民间社会。有学者称《名贤集》是一本孔孟之道的大杂烩,但其杂而不离其宗,它全部内容的核心是“克己复礼”,就是要人们严格遵守国家和社会的法律制度,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名贤集》所述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提醒人们要树立危机意识,深刻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的境界。《名贤集》里的这些思想虽然产生在中国的历史上,但是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仍然有其价值和作用。
从《名贤集》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中国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比如至今广为流传的“年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短”,人可以贫穷,也不能躲避衰老,但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志气。“心高遮甚事,地高偃水流”“无名草木年年发,不信男儿一世穷”“藤萝绕树生,树倒藤萝死”,从对自然的常规认识中暗喻人要志向远大,自强独立,不能依附他人。“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主张做人应当自强不息,突破先赋的身份等级限制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在现代的解析中,是教育引导孩童对于社会规范逐步熟悉,最终得以普遍化,再以不被察觉的方式深深地扎根于民众社会生活当中,与社会个体熔铸为一体,个体的社会人格模式也得以完成。人们实现理想不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而且要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行为上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以此在日常行为举止上向社会公认的主导价值观努力,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而《三合名贤集》则在《名贤集》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即体现了注重国家的统一性。如第六章中“一家之计在于和”“团结和睦生百福”等金句都体现了这点。清朝统治者将《名贤集》翻译成满文、蒙古文。一是治理在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政治需要。二是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纳入儒家传统思想的教化理念中,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形成共同的文化和心理认同。
中华民族重血缘、重亲情、重家庭,这些在《名贤集》里有体现,而《三合名贤集》则更是对这些理念的重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要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发生的任何风险挑战,建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深层次的文化认同。类似《三合名贤集》这样的多文种合璧古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时代价值。
(郭娇,系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原标题:《让古籍“活起来”|<三合名贤集>》
来源|民族文化宫微信公众号
监制|杨新华
审核|们发延 徐莹 陈烨 鲁艳 张仁明
统筹|刘佳 康坤全
编辑|张昊
审稿|李宜蔓 郭家翔
制作|寇佳羽
(编辑:杨钰涵)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