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初秋相遇,在夏日话别。骊歌声起,又是一年毕业季,校园里随处可见毕业生拍照留念的身影。
作为大学时光里的“最后一课”,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致辞往往引发共鸣,或与毕业生追忆大学生活、分享人生感悟,或劝说大家要永葆奋斗姿态,为梦想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青年一代如何担当起时代重任?从以青春之光点亮奋进之路到立心力行担大任,从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到挺膺担当做脊梁,从以奋斗之我筑强国之基到向上的人生更有力量,国家民委直属高校的校长寄出了殷殷嘱托。饱含真情的致辞犹如行路“锦囊”,滋养着走向人生新阶段的毕业生,给予他们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编者
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
以青春之光 点亮奋进之路
□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 郭广生
今天,作为中央民族大学的毕业生,你们交上了圆满的答卷。作为校长,我为你们比心!为你们点赞!
因为你们,与困难磨砺正面交锋!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校园生活节奏跌宕起伏。你们中很多人成为了校园历史上第一批“云课堂”“云面试”“云复试”“云班会”……的学子,云端的会面隔不断你们师生之间的温情、阻不了你们对学校的向往、挡不住你们停课不停学的坚守。你们当中有很多人自告奋勇,争当志愿者,义无反顾投身社区抗疫、学术抗疫、心理抗疫的第一线,展现了民大学子的坚韧顽强和“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的豪迈气魄!
因为你们,与国家进步同向同行!你们亲历了祖国70年华诞,感受了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和磅礴气势,聆听了党的二十大吹响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当你们在天安门广场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高声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当你们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手把手传递,当你们把《家园》从大礼堂一路带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亿万观众面前,当你们奔走在田野和山间、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助力乡村振兴……你们一次次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昂扬精神风貌。
因为你们,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我们坚守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中央民族学院开学”被写入党的百年大事记并入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隆重举办建校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为新时代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集聚新动能。我们集众智、聚众力,圆满完成了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并顺利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攻坚克难,历经18年奋战,“一校三址”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我们主动作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学校成功入选中央统战部等四部委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我们有幸成为学校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奉献者,学校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是身为民大人的你、我共同完成的。
因为你们,以踔厉奋发绘就青春画卷!回望这几年,你们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用辛劳的汗水书写青春的答卷,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你们当中,有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的科研之星,有学习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的国奖获得者,有在国内外创新创业大赛上折桂的佼佼者,有毅然赴西部地区和基层一线就业的奋斗者……你们在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竞赛中屡获佳绩,308人被录取为中央和地方选调生,851人顺利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你们在日复一日的拼搏奋斗中对梦想的坚守。
亲爱的同学们,即将挥手告别、开启崭新的人生篇章之际,作为校长,我还有几句嘱托送给即将远行的你们。
要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心灵深处。正是无数平凡英雄的爱国情怀、爱国斗志,汇聚成了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要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以奋发有为的姿态,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磅礴力量,让爱国主义的常青树结出个人成功的硕果。同学们,今后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从事哪种职业,你们都要心怀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要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是民族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同学们,作为民大学子,你们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先行者,发扬“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栋梁之才!
要学会在“自找苦吃”中收获甘甜。从喊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18岁戍边战士陈祥榕,到为国争光的奥运小将全红婵,再到疫情期间“守护了花好月圆人团圆”的“00后”医专学生志愿者们;从平均年龄36岁的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到平均年龄35岁的量子科学团队,再到平均年龄30岁的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不怕吃苦、乐于吃苦,用朝气与汗水谱写出了新时代青年的壮丽篇章。同学们,你们要经得住青年时期的摔打、挫折、考验,要在“自找苦吃”的过程中迎难而上、求实求新,必将收获成功、收获喜悦、收获甘甜!
要学会扬互利共赢之帆、把团结合作之舵。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经历,需要从这些差异中寻找共同点,发掘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携手合作、共迎挑战的愿望也不会变。同学们,成功属于那些懂得吸收前人经验、善于借鉴他人优点,并且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目标的人。希望走出校园以后,你们坚持做敢于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人,收获团结协作带来的爆表能量!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学校的骄傲,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未来属于你们,希望寄予你们!从此刻开始,请带上盛夏的热情和勇气,去开启下一站的旅程,继续书写你们精彩的人生吧!
立心力行担大任
□ 中南民族大学校长 李金林
临别之际,作为师长,我想和你们一起重温校训“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笃信好学,出自《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寓意中南民大人忠于信仰,勤于治学,矢志不渝。“自然”引自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箴言——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意指中南民大文化传统里对规律、对个性的尊崇。“宽”与“和”则源自中国古典哲学,意味着中南民大人宽厚谦和,在民族团结大家庭里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的拥护者、践行者、促进者。这8个字不仅概括了中南民大的办学理念,也是中南民大人执着坚守的人文根源。希望校训精神能成为守护你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在人生新阶段为你们增添新动力。下面,我送给你们4句临别赠言,与大家共勉。
第一,笃信知行有理想。回看学校70余年来的发展,一代代中南民大青年赓续红色基因,弘扬光荣传统,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将青春力量汇入祖国需要的地方、融入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上贡献智慧和力量,在田间地头、百姓身边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1991届毕业生、“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虎强,在郑州市管城区工作的30余年里,深入老旧小区,当好“小巷总理”,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回应民意,推动各领域同心向党、各民族团结互助。谭宇航同学,带领学校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铜奖、湖北省金奖,毕业之际毅然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扎根基层回馈家乡。
万里千山梦未远,青春凌云志更高。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希望同学们胸怀“国之大者”,笃定“报国之志”,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第二,潜心好学敢担当。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能保持人的核心竞争力,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学历只代表当下,实干才能成就未来。1993届毕业生、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张建华,在我国半导体显示新兴技术萌芽时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从零开始投入到半导体显示和集成电路研究中,在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我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以产学研成果转化,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校友与老师的行动告诉我们,现阶段的学习只是基础,要想答好新时代的考卷,必须练就敢担当的真本领、锻造敢担当的铁肩膀。
希望你们潜心好学,争做终身学习的奋进者。在广阔天地里积蓄力量,在社会大课堂中投身实践,把学习作为贯穿人生的永恒课题,练就担当大任的真本领。希望你们勇挑重担,争做主动作为的担当者。在这最好的青春年华,希望大家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勇气,在基层一线挺膺担当,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创新创业中勇挑大梁,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领风气之先。
第三,砥砺奋斗能吃苦。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而今,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但能吃苦的精神不能少,奋斗的好传统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前夕充分肯定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苦”是味道,更是品质的淬炼。1993届毕业生、湖北宜化集团总经理卞平官,毕业后在内蒙古、新疆、青海基层一线工作,面对自然条件不适应、工作环境艰苦等诸多困难,他迎难而上,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推陈出新,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为宜化高速健康发展闯出了一条优化创新之路。
时代各不相同,青春一脉相承。希望大家拒绝“躺平”式满足、“摆烂”式懈怠,多经历“风吹浪打”,多啃“硬骨头”,多接几回“烫手山芋”,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以披荆斩棘的锐气、坚忍无畏的勇气、蓬勃不凡的朝气,涵养吃苦精神,保持奋斗姿态,彰显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青春力量。
第四,心气宽和成自然。人生无常,有挑战也有机遇。今后,你们将在不同的道路上开启人生的新征程,会遇到新的挫折和压力。当你们在“内卷”中心力交瘁、孤单难熬时,不妨换一个思路,用包容、互助的心态面对困境,走出破局之路。2007届毕业生唐元贵,在担任东莞市灵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期间,统筹当地21户贫困户种植贡柑,打造贡柑品牌产品,将传统渠道与新兴平台相结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被誉为“乡村李佳琦”。马志智、帖金博2位同学,入校4年来始终在生活上协助行动不便的室友,为轮椅充电、背室友上下楼,弘扬了中南民大人无私奉献、扶危济困的精神。
团结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也是学校的精神瑰宝和优良传统。希望你们走出校园,仍能葆有和谐共进的能量,领悟众行方能致远的真谛,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希望你们在今后的艰难时刻,少一点焦虑、多一点坚定,少一点对未知前程的畏惧、多一点对辽阔人生的期许,以从容自在的内心态度,坦然面对成长的阵痛,平常心看待人生得失。如果说内卷是90度,躺平是0度,同学们不妨尝试45度的人生,以45度蓄势待发的起跑姿势,当好自己人生赛道的领航人。
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
□ 西南民族大学校长 刘玉彬
时光的年轮铭刻着成长的轨迹。在西南民大求学的几年间,你们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成长、与学校共发展。酸甜苦辣相伴,喜怒哀乐作陪,这些都成为青春时光里的独特色彩,汇聚成了你们回望岁月的专属记忆。回首过去的几年:
你们见证了党和国家的荣光时刻。大家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70华诞,共同见证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用青春唱响“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强音,礼赞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与此同时,也目睹了“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经历这些重要时刻、重大活动,对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暗潮涌动、变革动荡,让我们对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理解更加深刻,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和体会更加直观,对生逢这个伟大时代、不负青春韶华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加强烈。
你们经受了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面对疫情,全校师生员工与社会各界同心战疫。特别是去年冬天的校园疫情,每顿1.92万份的送餐、一餐一饭皆热乎,民大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那些心手相连的感人瞬间、甘苦与共的点滴片段,汇聚成校园里最美的风景。历经疫情,相信大家体悟到了浓郁醇厚的师生情、人间的真善美,也在应对未知、直面考验中丰富了人生阅历。
你们书写了“奋斗有我”的青春诗行。你们和师长一道,潜心向学、融合创新,推动学校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级人才、A类学科的重要突破,助力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新增1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0个四川省“双一流”学科。你们锐意创新,在互联网+创新大赛、挑战杯、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上斩获300多项大奖;你们上高原支教,用汗水浇灌红色雪域“格桑花”;你们守边戍国,用忠诚筑起“行走的界碑”……你们在点滴之间标注并丰富着我们共同的“西南民大精神”。
同学们,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大家“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同学们,你们见证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和“筑梦人”,与伟大的时代同向同行,何其有幸!因此,在你们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之际,我再叮嘱几句,愿我的祝福化作你们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的力量。
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做铭记初心、坚定信念的理想者。作为因党而生、为党而立、向党而兴的民族高校,从创办初期的举办短期干部培训班、改革开放以后的跨越式发展,到进入新时代的内涵提升,西南民大人一直在追望大道中砥砺初心,在担当使命中坚定信念,形成了赓续红色基因、永远跟党走的精神传统。我们的基因先天就与党、国家、民族的命运相关,家国情怀、民族情感,是民大人的精神特质。启航新征程,希望同学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复兴伟业,既超越现实又关照现实,让理想信念在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创造中升华。
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做乐于团结、善于铸牢的担当者。建校72年来,西南民大把“基地建在高原上、论文写在草地上,把成果留在群众家”,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用主动担当谱写的一个个团结融合的故事,都旨在建设“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希望同学们突出“敢担当”的时代要求,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者、参与者、推动者。
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做扎根基层、磨炼意志的吃苦者。长期以来,咱们的毕业生中,60%以上在西部、在基层就业,从“改革先锋”王瑛、“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毕世祥、“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全国模范法官”龙进品、“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马和帕丽,到我国首批“十大国门卫士”之一索朗达杰,校友们的故事无不凝结和展示着民大人不畏艰险、不怕苦难的吃苦精神。希望同学们锤炼“能吃苦”的坚毅品格,善于发现“苦”的价值、挖掘“苦”的意义,在吃苦中受锻炼、长才干、壮筋骨。
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奋斗者。如果把人生的际遇分成常量与变量两个部分,那么奋斗就是人生的关键“变量”。从建校初期成都新玉沙街1.3万平方米的简陋教舍民房,到今日的“三校区一基地”;从第一期报到的500余名学员,到今日的3万余名在校生、24万余名校友。西南民大72年交出的每一份靓丽答卷,都是一代代民大人用接力奋斗书写的。奔跑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希望同学们把“肯奋斗”的传统融入为学、为人、为事之中,奋青春之勇、展青春之力,书写最美的青春故事。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同学们,未来,不管你们走到哪里,身在何处,民大是你们的来处,更是你们精神的归处,是你们永远的家!民大春的樱花、夏的梧桐、秋的银杏、冬的腊梅,还有那万盏灯火,期待着你们常回家看看!
(文字、图片均由各校党委宣传部提供,发表时有删改)
(编辑:杨钰涵)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