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让留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来源:中国民族报 白锡琳 发布日期:2023-05-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剪纸版”中式婚礼展演现场。 徐开月摄

  这是一节别出心裁的剪纸课。授课教师将中华剪纸文化与婚俗礼仪相结合,让留学生在沉浸式参与婚礼展演过程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我对中国的一切尤其是文化很感兴趣,今天的课程让我们了解到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整个流程非常有意思。”来自越南的留学生阮氏丽,目前在中南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习。这节“剪纸版”的中式婚礼展演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剪纸技艺和婚俗礼仪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成为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特色“名片”。留学生也是文化使者,以他们为媒介,有助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追溯文化渊源,推动中华文化进课堂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级非遗。中式婚礼又称‘昏礼’,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授课教师何红一将剪纸和中式婚礼文化娓娓道来。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以最生动、最形象、最美丽的面貌走出去,才能激发各国青年对中华文化的喜爱。

  课堂上,何红一先是带领大家了解婚礼的发展脉络、鲜明特色、实际应用,比如“双喜”的由来、合卺礼、喜轿等。而后,她着重讲解了“囍”字的剪法,将剪纸之美直观地展示给留学生。

  “‘囍’字结构巧妙,先用铅笔画出图形,再依照图形裁剪,两个并列的‘喜’字方正、对称,有‘男女并肩携手而立,好事成双’之意,是中国婚礼的特定符号。”何红一边讲解边做示范,剪刀在她的手中灵活旋转、上下翻飞,同时引导留学生拿起剪刀与红纸尝试。一张张红纸在留学生们的手中摇身一变,一个个灵动的“囍”字就成了。

  卢旺达留学生王凯跟着老师的步骤剪出“囍”字后很开心,“剪纸太神奇了!我认为‘囍’字非常美,我们对美的理解是相通的。”

  融合演绎形式,注入传统技艺新活力

  婚礼展演开始前,何红一和特邀嘉宾华中师范大学武术教授郑勤,为新人送上新婚大礼——武术表演《龙凤呈祥》。留学生自告奋勇参演角色,按照中式婚礼流程开始展演。

  喜婆婆笑靥如花,转着红手帕走到花轿前,新娘在伴娘和一对小花童相随下走进花轿,随着司仪一声洪亮的“起轿”,唢呐曲《百鸟朝凤》响起,送亲队伍启程。

  “哎,新郎骑马高又高哎;嘿,了了罗”“新娘轿中摇呀摇哎;嘿,了了罗……”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对着歌,轿夫们踮着脚走着“矮子步”,新娘在红纸制成的“花轿”里等着新郎官儿。

  “两家结亲成双对呀,两家结亲乐陶陶哎……”新郎手执马鞭前来迎轿,喜婆婆急忙拦下,带领娘家人唱起山歌,新郎也带领婆家人应声对歌,众人纷纷拍手叫好。

  新娘下轿踩金砖、踏银瓦、跨火盆,寓意未来生活幸福、家业兴旺。二位新人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行“牵手礼”“掀盖头礼”“三拜礼”等礼节。

  在座的留学生都准备了寓意美好祝福的礼品。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学生送出象征着和谐勇猛的印尼皮影“双马童神”,来自越南的学生为新人送上了印有和合二仙的装饰画……

  “从新郎新娘的状元服和凤冠霞帔,高堂佩戴的身份标志,伴娘的喜伞、披肩,花童的喜裙,到福宫灯、喜轿、满壁张贴的‘囍’字和喜案等,都是用剪纸制作的。”何红一说,留学生们参与“剪纸版”中式婚礼,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拓宽传播渠道,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我觉得一辈子至少也要来一次中国!”展演过后,阮氏丽饱含真情的话语,流露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她和同学们纷纷拍照留念,与远在海外的家人朋友分享。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我们也愿意多花心思去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何红一说,她们不单讲剪纸技巧,还要把中华优秀文化借助剪纸这个美的形式传播出去。

  隆重而喜庆的“剪纸版”中式婚礼,充分体现了剪纸技艺刀工精细、随类赋彩的特点,以及中式婚礼华美的物件和美好的寓意。二者相辅相成,实现了剪纸与中式婚礼巧妙的“跨界结合”和“联袂演绎”。

  据介绍,近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举办了“游学湖美体验中国文化”活动、“感知中国:走进中国美丽茶乡”主题实践活动、参观光谷有田劳动教育基地等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促进外国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