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中国民族报编写组 发布日期:2023-05-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1月21日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强调

  

图片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到牧区演出。(新华社 东哈达 摄)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上世纪5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新的经济基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基本形成。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基础薄弱,尤其是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不但经济落后,文化生活也十分贫乏,人们期待着富裕、繁荣、文明的日子早点到来。

  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曾多次指示,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牧区的经济和文化。其实,新中国成立之后,内蒙古各级政府就在各旗县普遍建立了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任务的文化馆和文化站。然而,受机构性质和队伍结构所限,这些单位难以深入边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开展活动。

  1957年5月初,根据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指示精神,自治区文化局经过广泛调研,决定建立一支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深入牧区开展文艺宣传工作,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

  准备试点组建的牧区文化工作队,被命名为“乌兰牧骑”。“乌兰”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象征着光明与革命;“牧骑”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嫩芽”的意思,在这里被引申为“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一词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今天各族群众都非常熟悉的“红色文化工作队”。

  乌兰牧骑试点工作首先在群众文化工作比较活跃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和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翁牛特旗进行。1957年6月17日,苏尼特右旗的乌兰牧骑作为自治区文化局的试点队开始工作,成为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6月25日,翁牛特旗的乌兰牧骑正式建队。

  这两支乌兰牧骑成立后不久,队员们的足迹就踏遍了两个旗的乡村牧场。他们边走边演,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送到村屯和一个个放牧点,送到农牧民家门口和蒙古包里,受到热烈欢迎。

  经过两处成功试点,1958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下发了自治区文化局《关于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建立乌兰牧骑的报告》,随后各旗县的乌兰牧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成长起来。乌兰牧骑队员们用生动活泼的文艺节目向农牧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极大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队员大多来自农牧民家庭,演出时往往身兼数职,既是报幕员又是歌手,既是舞蹈演员又是乐器演奏员。他们以演出为主,同时兼做宣传、辅导和服务。在演出前后,担任图片展览讲解员、售书员、业余文艺队辅导员、民歌搜集员及摄影员、播音员、理发员等,他们把综合文化服务送到千家万户,真正体现了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964年底,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演出会在北京举行。乌兰牧骑代表队随内蒙古群众业余文艺代表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他们为观众带来了深受农牧民欢迎的民族歌舞和曲艺节目,其中有舞蹈《顶碗舞》《为祖国锻炼》《好社员》、马头琴独奏《唱支山歌给党听》、好来宝《达西是个好战士》《牧马英雄》、蒙古语小歌剧《团结桥畔》、安代歌舞《歌颂三面红旗》等。中央领导同志看了演出以后,对乌兰牧骑给予很高的评价,称赞乌兰牧骑是“一面值得大家学习的文艺界红旗”

  为了向全国推广乌兰牧骑经验,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1965年初,文化部选调3支乌兰牧骑代表队到全国巡回演出。从1965年5月至12月,历时7个半月,这3支选调队伍行程10万多里,走遍了27个省(区、市),深入工厂、农村、牧区、部队和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演出约600场,观众近百万人次。这不仅在乌兰牧骑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国内文艺团体中也很少见。此后,全国有16个省(区、市)建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文化工作队,各条战线涌现出不少乌兰牧骑式的便民服务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各地乌兰牧骑改革管理体制,扩展服务内容,提高艺术水平,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足迹遍及亚非欧美等地区,受到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1997年,国家民委、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表彰大会暨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展演活动,并从内蒙古选派两支乌兰牧骑赴四川和西藏演出,宣传推广乌兰牧骑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的经验和做法。

  时代在变,乌兰牧骑扎根草原、服务农牧民的宗旨始终没有变。“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偏僻,就先到哪里为群众送歌献舞。”内蒙古乌兰牧骑用热情和汗水践行着这一理念。

  2017年,在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之际,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队员们回信,鼓励大家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总书记的回信,温暖着广大乌兰牧骑队员的心,也坚定了他们扎根基层、用心创作、服务群众的信心。

  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乌兰牧骑走过了光辉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就。目前,内蒙古草原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以丰富的民族艺术为底蕴,聚焦现实题材,累计创作演出1.3万多个节目,累计行程130多万公里,为各族群众演出36万多场次,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创造了内蒙古乃至全国文艺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0年12月22日05版,执笔:安宁宁。)


  


  监制 | 肖静芳 杨新华

  统筹 | 牛锐 刘佳 康坤全

  编辑 | 李翠 郭家翔 郭晖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