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创意微视频。(民族画报社、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策划推出)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
“三月三”源自上古时期的上巳节
早期节日内容多以“祓除畔浴”为主
人们会在这一天结伴去水边沐浴
魏晋时期,更多被游春踏青,曲水流觞
等行乐活动所代替
晋代王羲之写下著名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即在三月初三这天
东晋时,王羲之将兰亭修禊一事记录于笔下,创作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从王羲之以后,“曲水流觞”的娱乐功能更加突出,并逐渐演变成文人墨客举行雅集的主要形式。图为明代画家文徵明创作的《兰亭修禊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先秦至唐,“三月三”十分繁盛
宋代之后,“三月三”在北方渐渐式微
但南方很多地方
依旧保留着过“三月三”的习俗
瑶族群众跳竹竿舞欢度“三月三”。
五色糯米饭是布依、壮、苗等许多民族的传统风味小吃,人们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图为各族群众品尝五色糯米饭庆祝“三月三”。(吴继春 摄影)
黎族群众欢庆“三月三”。
“三月三,吃鸡蛋”是中国很多民族的节日习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最初的上巳节习俗活动
壮、侗、布依、畲、仫佬、苗、瑶等民族
还加入了一些本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仫佬族和毛南族以歌会友,共庆“三月三”。(民族画报资料)
浙江省景宁畲族“三月三”大型盘歌会现场。(和勇 摄影)
花炮节是侗族“三月三”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会举办盛大的抢花炮活动。如今抢花炮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赵利 摄影)
随着时代发展
“三月三”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承弘扬的范例
以“壮族三月三”为例
保留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
顺应时代,积极创新,广泛交融
以“云上歌圩”、电商节、文化旅游节等新形式
使节日拥有了更强大的内聚力和更广泛的包容性
“壮族三月三 民族体育炫”之狂欢彩跑活动激情开跑。
“三月三”期间,校园里的民族工艺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滕俊 摄影)
“壮族三月三•桂风壮韵浓”活动中的京族独弦琴表演。(滕俊 摄影)
在“壮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活动中,瑶族小伙儿抛出绣球播撒欢乐。(央金 摄影)
各族群众欢庆共同的节日“三月三”。(滕俊 摄影)
“三月三”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
祭祖扫墓
是敦亲睦族、行孝报德的传承方式
“清歌互答自成亲”
是崇尚自由、朴素炽烈的浪漫哲学
抢花炮、碰红蛋
是祈愿吉祥、渴望美好的生活向往
三月三
蕴藏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
描绘着共同的文化底色
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重要见证
“三月三”创意海报微视频。(民族画报社、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策划推出)
监制|杨新华
审核|王红文
统筹|刘佳 康坤全
编辑|董梅
制作|寇佳羽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