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谈人
张 蔚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少儿阅读与童书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
冷 霜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霍玉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持人
记者 周宛霖 见习记者 郑涵月
1、数字化时代更需要重视阅读质量
主持人:数字化时代,屏幕成为重要的知识载体。借助电子设备的便捷化阅读,虽能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却也很容易把注意力“碎片化”。当下人们的阅读定力因遭遇数字化而动摇,“深阅读”时常会半途而废,难以获得优质的延时反馈。请问在“浅阅读”获取信息的同时,如何提高读书热情,进行系统性“深阅读”?
张蔚:随着读“屏”时代的到来,碎片化的“浅阅读”“泛阅读”,包括对音频的“泛听”、视频的“滑阅”,成为许多人获取资讯与阅读的方式,也对废寝忘食、深思琢磨的“深阅读”方式产生了冲击。我们不难发现,蜻蜓点水、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或许有助于高效掌握某些信息,但在阅读结束之后,脑海中无法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要享受读书的乐趣,并且从中受益,让精神在阅读中充盈,“深阅读”尤其是系统性的“深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以下三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进入理想的阅读状态。
首先,读必有“方”。这里的“方”指的是方向。真实的需求、努力的方向,是最好的读书指南。只要眼前有方向,心中有动力,就会亲近自己想要阅读的某一类型的书籍。长此以往,必然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系统性“深阅读”,扩充阅读版图。其次,读必有“爱”。阅读更符合自己“口味”的书,更容易进入“深阅读”状态,体验到乐趣所在,在此基础上按图索骥,对这一主题、这一作者、这一风格的作品逐步拓展阅读,不仅可以拥有“深阅读”体验,而且有助于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阅读品味。第三,读必有“用”。这里的“用”指的是价值和意义,并非功利性的用途。用书中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是喜闻乐见的;让人们从书中获取想要查阅的信息,完成质量更高的写作等,无疑是值得雀跃的;读书陪人走过漫漫长夜、孤独时刻,走过自己与心灵对话的小径,这种“无用之用”更是极为重要的。阅读尤其是“深阅读”带给人的慰藉与疗愈,能使精神世界富足,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冷霜:“深阅读”不仅可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拓展知识结构、提升综合认知能力。“深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不只是获取信息,而是与“如何成就更好的自我”有关,侧重于满足内在精神诉求。可以说,能否自觉和持续地进行“深阅读”,是精神上“成人”的标志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有深入阅读的意愿,与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要求相关联,而与学历、文凭未必对应。当然,现代大学的设立有利于培养具有深入阅读能力的个体,但这种能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仍然取决于一个人对内在自我的要求。要求的迫切性、强烈程度也体现为“深阅读”的热情和深度。
不可否认,当下电子设备的普及给“深阅读”带来了很大挑战,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减少干扰。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两种思路:一方面,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将“碎片化时间”化零为整,每天留出相对固定且整块的时间用于深入和持续地阅读;另一方面,在进行“深阅读”的时段,有意识地切断或远离各种电子设备,集中注意力。长此以往,一旦形成了“深阅读”的习惯和定力,养成了习惯,随时随地都能静心阅读,我们会发现“碎片化时间”和“电子设备”都不妨碍我们进行“深阅读”,而且它会带来不同于被动性地沉浸于各种信息投喂所获得的瞬时性快感,而是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霍玉东:阅读路上的“诱惑”和“陷阱”,使我们难以获得“深阅读”体验,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即使只有碎片化的时间,只要能够设定明确的阅读方向,以日拱一卒的精神形成习惯,就能从文本中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收获人生与学问的洞见。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明确的阅读方向”需要细化到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领域,以及想要达到的目标或效果,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就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我到新疆工作后,把“西域”设定为阅读方向,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知识库,进而消化、写作,创作出“讲好新疆历史文化故事”系列长篇历史文学作品。
深度阅读还需要系统性思考,知道来龙去脉,理清逻辑关系,构建知识框架,进而完成自己的进步和突破。比如,我在阅读“西域文化”方面的内容时,并不满足网上一些较为零碎的知识,仅把它作为一种补充,而是通过阅读代表性作品,对与西域交流碰撞的中外文化进行全面了解,并对西域曾出现的佛教、伊斯兰教这两大宗教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以上系统性阅读,我对西域文化的成因不仅知其然,还做到了知其所以然。
大连民族大学学生在图书馆内阅读。大连民族大学供图
2 提高鉴赏能力,缓解“知识爆炸”带来的焦虑
主持人:我们生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电子书、有声书、视频讲座等线上阅读渠道丰富而便捷,书籍也在逐渐增多。然而正如老子所言“少则得,多则惑”,读书贵在有取舍。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我们该如何提高鉴赏能力,有计划地“量体裁衣”,挑选适合自己的书?
张蔚:海量的图书难免出现泥沙俱下的情况,真正适合自己的好书可遇而不可求。在这样的现实处境之下,有一些阅读活动中的“重要路标”值得关注,也可以逐步提高鉴赏力。
首先,行业中的一流出版社具有较强的公信力,这些出版社多年的积累,足以保持在该领域的出书水准,他们的新书资讯是很好的指南。与此同时,图书博览会中各大出版社的新书与经典书籍的展览,也非常值得关注。其次,优秀书评人的书评也是选书的品质参考之一,有关部门、相关机构、专业人士总结出的权威书单,以及好的图书推介杂志、报刊、优质的书评公众号,都是获取好书的信息源。第三,向师长寻求阅读建议,根据自己的特点与阅读能力,选择相匹配的书籍。这样我们在书海中就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根据所需、所好慧眼识珠,选出适合自己的书。
冷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解惑”的含义就包含了指点读书门径。在今天,从读书求知的角度,师者不局限于现实中身边的老师,图书馆、互联网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读书向导,只要我们有需要、肯用心,就能更为便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书。
如果我们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或问题感兴趣,想求得入门性的书籍,可以从既往的评价中确定出既是基础性的又具备经典价值的那一本开始读,而每一本书又会通向更多的书。在这样的顺藤摸瓜或拾级而上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会形成越来越明晰的读书观,以及更高的鉴别判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意识、能力、修养和趣味也会发生变化。
阅读行为里包含着一种关乎身心的、不可替代的经验。一方面,就像学游泳一样,难免呛过几口水,读书也是如此,在找到适合自己的书之前,都要有一段摸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越短越好。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探索性的阅读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建立起伴随着自我精神成长而不断变化调整的阅读轨迹和阅读兴趣,才会明白世上没有一份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书单。如何获得取舍能力?一句话,读得更多,读得更耐心。
霍玉东:我认为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核心要义就是“阅读内容要服务于阅读目标”,即阅读内容要有范围,而不是内容越泛越好,开卷有时未必都有益。我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天生爱读书,逮住什么书都读,读书还很神速,一部书一晚上就能读完,但读过之后他什么都不记得。之所以会出现“开卷无益”的情况,一是此人阅读没有明确方向,完全是盲人骑瞎马,走哪算哪;二是阅读内容泛化,没有设定自己的阅读目标,瞎子摸象,漫无目的。
这些年各类优秀图书层出不穷,但我围绕自身的写作需求,制定了学习西域知识的阅读目标。所以在选书时,我坚持只涉猎西域内容方面的书籍,其他内容的阅读花费时间和精力极少。我这样做,既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有效的阅读之中,也避免了老子所言的“少则得,多则惑”的尴尬,阅读成效明显,先后创作出《昆仑阁》《龟兹破》《定天山》《大丝路》《立昆仑》等五部“讲好新疆历史文化故事”的作品,也使我更易下笔西域文史题材的系列长篇文学创作。
中央民族大学“幕天读书会”现场,同学们围坐交流读书心得。中央民族大学供图
3 阅读专业书籍,循序渐进的心灵旅程
主持人:对大学生而言,时常要面对深奥晦涩的专业理论书籍,在开始独立学习的时候,往往有很长一段摸索期。有时即使勉强读完,也很可能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其中的内容。请问如何有效地深入阅读,将专业书籍读好、读精?
张蔚:专业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这会提升个体一个时期的认知度,能产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效果。实际上,专业图书的阅读本身就是“技术活”。
首先,对于比较艰深复杂的书,不妨先开展一遍概览式阅读。整体掌握之后,再把存疑之处做记号,做到点面兼顾,心中有数。其次,开展重点精读。把难点和重点的内容反复阅读,并且可以查阅资料,寻找其他学者的相关观点,以辅助自己的理解。第三,基本读完之后,可以撰写读书笔记。通过写作整合思路、厘清问题,也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对该书掌握的情况。第四,阅读具有庞杂系统性内容的书籍,还可以绘制思维导图,更好掌握书中的内容。第五,开展辅助阅读的工作。比如与该书主题相近的其他经典书籍,通过对比阅读,促成更为深入的理解。第六,读书的分享。通过下午茶、读书会或者其他形式,把自己的阅读思考分享给他人,是非常好的消化理解过程。当你能够把所学清晰地讲述给对方时,这本书的内容就真正被你读到“肚子里”去,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了。
冷霜:刚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感。除了寻找、确立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目标外,建立起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非常重要。读书不必贪多求快,通过读书笔记整理、概括所读的内容,记录自己的心得,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消化书中的知识和观点,也会成为专业学习道路上一个个“记号”。日后回看这些读书笔记,一方面会唤起我们对相关知识和观点更确切的记忆,另一方面也会让我们意识到自身阅读积累的厚度。做读书笔记,最初会使读书进度较慢,但“慢即是快,少即是多”,随着我们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反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学者之所以觉得专业理论书籍深奥晦涩,可能因为未得其门。专业书籍未必越艰深越好,我们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一些梯子,从入门性或导引性的书读起效果更好。另外,不必迷信理论,更不要把理论当成真理或认识的终点,它们只是提供了进入某一专业领域的不同认识视角。而且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生成时所适用的语境,在解答某些问题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如果觉得难以把握,不妨去读一读研讨、评述这一理论的论著,帮助我们去形成对这一理论的语境化和脉络化的理解。
霍玉东:面对深奥晦涩的专业理论书籍,我认为分阶段集中完成阅读内容,可以较为有效地提升阅读效率,有助于理解和消化其中的内容。最好先做阅读计划,分阶段实施,如此就可以达到化整为零、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阅读西域文化、西域宗教、西域历史、西域屯垦等“大部头”专业书籍时,摆在面前的文史资料书籍,几乎都深奥晦涩、诘屈聱牙,而我的做法是分别制定了“文化”“历史”等阅读目标,分阶段实施阅读计划。第一步,集中火力先精读西域文化方面内容,从多元文化交流到多种宗教汇聚,对知识点做到各个击破、消化吸收,并尝试依照史料文献开始写作。第二步,把阅读聚焦到西域历史,而西域历史主要包括汉代中央王朝与西域及匈奴的关系、唐代中央王朝与西域及突厥的关系、清代中央王朝与西域及准噶尔的关系等,从汉代中央王朝与西域及匈奴的关系着手精读史料,再推而广之,最后创作出了作品《昆仑阁》《定天山》。
4 畅读经典,慢下来领悟人生
主持人:没有人会否认经典作品的影响力,然而在阅读这类书籍时,许多学生普遍带着焦虑感和功利性,渴望书中有某种现成的答案,指导自己走出现实生活的困境,但“速成”式的经典阅读往往难以实现。这种现状该如何改善?
张蔚:经典作品的影响力可以超越它所在的时代。随着时光的流逝,经典作品往往更具生命力,如灯塔在关键时刻散发光芒,为人们提供慰藉、鼓舞和希望。可能有人亲近经典是想要找到一个“现成的答案”,以减缓焦虑、解决问题,却事与愿违、加剧焦虑。启迪心灵或许是经典作品的价值之一,却不是唯一价值。想要找寻答案,“寻找中心思想”的思维,其实是把生活与作品都过度简单化、平面化处理,是相对片面、速成的思维。
经典作品能够震撼人心,给人以走出困境的智慧与勇气,但这一过程从来就不是一部作品能够做到的,这样的启迪也不是突然发生的。真正的“答案”不仅在书中,更在读者的心中。拥有生活的智慧与勇气,往往是自己人生境况与书相激相融而产生的。面对命运的提问,是作品、作者、读者、际遇、时光共同描摹的属于每个人的独一无二的答案。
冷霜:焦虑感和功利性恰好是经典阅读的大敌,经典性的著作固然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阅读中不断焕发新意,但由于它们本身的难度或深度,即使与我们的切身问题有关联,所能提供的启发也不会是现成和“直给”的,如果以过于功利的心态去阅读,想从中获取答案,恐怕多半会失望而返。
阅读经典的意义在于增加精神的厚度,通过涵泳这些经典、了解创造出这些经典的卓越心灵,以拓宽我们的修养,使我们获得反观自我生命,理解历史、社会与世界的更开阔和深入的视野,也成为我们立身临事的智慧和心力的来源之一。所以,要改善经典阅读的不理想状况,反而需要确立“慢读”的态度,放慢阅读速度的同时也要有持续阅读的毅力,带着问题也带着耐心去读。速度慢下来了,那些由于外在环境影响所造成的焦虑感或许会逐渐消退。我们需要有重读的意识,经典著作的价值通常不是一次性的阅读可以把握的,不同的意识状态、知识结构和人生阶段,对一部经典著作的认知会有较大的差异。因而,被我们重读的那些经典,可以成为我们自身生命与精神成长的重要参照。
此外,阅读经典不妨采取共读的方式。独学无友,难免遇到种种困难,在经典阅读上尤其如此,借助今天的便利条件,我们可以根据共同的需要,主动建立起线下或线上的读书会、读书群,经典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起阅读和讨论,不仅可以更充分地理解经典,也能与更多书友形成精神联结。这样一来,阅读经典会成为我们生活、生命经验中更深切、鲜活和难忘的经历。
霍玉东:有一个颇有幽默感的榜单“怎么也读不下去的十大书籍”,《红楼梦》常年盘踞榜首,《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尤利西斯》等世界名著也悉数上榜。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部阅读史,只有阅读经典,才能抵达精神的高原。我认为阅读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跳出问题的思维能力。
乍看来,诸如《红楼梦》《百年孤独》这样的中外经典图书,并不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指南,许多人因它们缺乏实用性和娱乐性而将其束之高阁。但当我们需要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更为抽象、更为宏观的命题时,只有经典图书能够带我们“跳出问题”找到答案,因为它们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宽广的世界,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坐标体系,使自己的阅读技巧更娴熟,阅读兴趣更务实。这个时候,即便面对名著经典,也不会出现焦虑感和功利性,反而能泰然处之。此时,我们就会形成强大的阅读心理,让阅读变得轻松、愉悦。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