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赋能乡村振兴丨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3-04-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当前,全国各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变,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让“土特产”的金招牌换来“金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注入源头活水。

 


    

  新疆伽师:打好“科技牌” 品尝“致富甜”

  □ 张多庆 周旋 阿力米热

  

  伽师瓜新品种品鉴会现场。伽师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阳春时节,天气渐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镇巴什阿克代尔亚村,村民居麦·阿布来孜在拱棚里忙着移栽伽师瓜苗。

  “今年采用三膜技术,这样可以防冻,有利于瓜苗生长。”居麦·阿布来孜今年30多岁,但他已是个老手,种植伽师瓜整整12个年头。今年他比往年提前了十多天开工,移栽的是伽师县育苗中心选育的优质瓜苗。

  回想起刚开始种植伽师瓜的场景,居麦·阿布来孜说:“开沟要用铁锹、坎土曼,下种子后15天左右长出苗子。”那时候除了拖拉机翻地以外,开沟、铺膜、下种全靠人工,劳动强度非常大,一天种不了几亩瓜。

  随着机械化的不断普及和伽师瓜专业种植机械的引进,瓜农的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提升。“现在管护很方便,水管都通到大棚里了,想浇水随时有水。”居麦·阿布来孜说,去年他利用3亩拱棚种的双膜伽师瓜在5月中旬上市,每公斤按30元价格卖出去,赚了4万多元。

  “去年伽师瓜的收购价格比较好,所以今年农民种瓜的积极性很高。”卧里托格拉克镇党委副书记阿迪力江·阿里木说,“我镇是伽师瓜种植大镇,今年我们计划以三种模式种瓜,可以让上市时间延长4个月,总共8万余亩。其中,三膜瓜计划种植300亩、双膜瓜计划种植1.3万亩、露地瓜计划种植6.7万亩。”

  伽师县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出汁多皮薄、香甜可口的伽师瓜而闻名。全县种植伽师瓜25万亩,预计产量60万吨,被认定为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多年来,伽师县不断在品种选育、种植模式、产品附加值、销售渠道上下功夫,持续做优做强伽师瓜产业。

  良种储备、示范、推广,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优质品种是加快伽师瓜产业提档升级的根本保障。从2021年开始,伽师县与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合作,成立国家瓜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和消费群体需求,研发培育伽师瓜新品种达40多个。2022年,伽师县又与中国农科院、新疆农科院合作,成立中国农科院新疆喀什营养健康食品产业创新研究院、新疆农科院伽师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做优做强伽师瓜产业。

  2022年6月,伽师县举办伽师瓜新品种品鉴会,从20个相对成熟的新品种当中,择优选出抗病性强、肉质酥脆、外形美观、适合在伽师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11个品种,邀请来宾品鉴。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员翟文强说:“大面积推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翡脆’品种基本上已经成熟了,抗病性好,品质、味道都很不错。”

  与此同时,伽师县育苗中心也对今年需要种植的伽师瓜苗全力开展培育工作,已经培育“比谢克沁”“86”“86-1”“伽师二号”“甜蜜脆”“翡脆”等多个品种,共280万株瓜苗,带动周边上百人就业。“我在这里工作4年了,一边赚钱一边学习技术。”伽师县育苗中心育苗员热依汗姑丽·土尔逊说。

  通过多年努力,伽师瓜已经成为伽师县扶农、富农的支柱产业。为大力推介伽师瓜品牌,伽师县还布建疆内收购、疆外销售“两张网”。2018年引进新疆果业集团建成伽师瓜文化产业园,2021年又引进京东、百果园等知名企业落户伽师,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地。


  

  宁夏灵武:大棚春来“枣” 四季可尝鲜

  □ 马全富 

  

  枣农正在采摘灵武长枣。灵武市委统战部供图

  “灵武长枣是我吃过个头最大、味道最甜、名气最响的枣子,每年长枣还没成熟,亲朋好友就开始打电话催促我预订了。”马永鹏已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工作了3年,每年国庆假期恰逢长枣大量成熟上市,灵武长枣成为他走亲访友的必备特产。

  灵武长枣别名马牙枣,是宁夏独有的枣类品种,已有1300余年栽培历史,因其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活维生素丸”“百果之王”的美称。灵武地处引黄灌区,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造就了灵武长枣独一无二的品质。

  “要想种好枣,牢记‘四三七诀’,就是四个阶段的施肥,三个阶段的浇水,七个阶段的叶面肥和防虫,每个阶段都有标准和要求,严格遵守才能保证枣子的品质和口感。”3月27日,在灵武市东塔镇果园村长枣种植基地,帮带导师杨金国正为30多名枣农讲解管护技术。为助力长枣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灵武市每年举办大地现场修剪指导培训班、设施长枣现场培训班,组织枣农学习先进技术。

  “灵武长枣大多在10月集中上市,价格易发生‘踩踏’,影响销售。”临河镇上桥村党支部书记徐韶源说。为解决销路不畅问题,上桥村以党建共同体为突破口,以“村企共建”为抓手,与宝丰能源、任家湾煤矿等公司共建联建,深挖长枣销路。不久前,上桥村已与联建企业签订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企业承诺从上桥村采购不低于50万公斤优质灵武长枣。

  为延长上市期,灵武市大力发展设施长枣基地,以千亩设施灵武长枣基地为源头,辐射带动银湖公司、马场湖大秦枣业、林森俊公司的设施长枣规范发展。设施长枣基地设立试验示范点,重点推广了6种栽培模式、8项关键技术。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灵武长枣实现了“接续供应”:每年4月中旬,温室长枣上市,是全国上市最早的鲜枣;7月中旬,拱棚长枣上市;9月中旬,露地长枣上市,销售期能持续到11月底。从枣花开到枣叶落,消费者都能吃上灵武长枣。

  “基地里所有枣树都施羊粪等有机肥,长枣甜脆口感好。”据宁夏大秦枣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杰介绍,政府大力鼓励枣农增施有机肥,给予每亩500元的补贴,通过连续3年增施有机肥,合作社的长枣品质大大提升,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据统计,灵武长枣基地总面积6.8万亩,其中设施灵武长枣面积1214亩;大地灵武长枣年均产量2300万公斤左右,设施长枣产量70万公斤以上,总产值突破1亿元。全市长枣产业发展涉及枣农8000多户3万余人,灵武长枣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小金枣”。

  品质过硬、特色明显,线上线下品牌营销、市场互动,灵武长枣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近几年,灵武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灵武长枣拿到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纳入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目前,灵武长枣远销广东、上海、北京、山西、河南等20多个省市,在全国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350多个配货中心和直销窗口,同时正在进军国际市场。


 

  内蒙古正蓝旗:千年上都乳香飘

  □ 梁佳

  

  生产线上,西贝草原酸奶正在灌装。 正蓝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奶食品是由牛奶或其他畜乳加工而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为“察干伊德”,被蒙古族誉为“百食之长”。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被命名为“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之乡”和“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传承基地”。如今,在奶业振兴的战略引领下,正蓝旗传统奶制品产业正持续向好发展。

  走进正蓝旗元上都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园区,在西贝草原奶食基地的生产车间,等待着发酵的鲜奶摆放得整整齐齐,工作人员正在包装酸奶的生产线上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乳香。“我们的草原酸奶选用丹麦进口菌种、现代牧业的高指标奶源、澳洲稀奶油等优质原料,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增稠剂和香精,每一杯都新鲜。”据内蒙古西贝汇通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行政主管高泽楷介绍,这里出产的奶食品于2019年起在全国340余家西贝餐饮门店售卖,受到顾客喜爱。

  据了解,该公司主营西贝草原酸奶、蒙古奶酪等奶食品,拥有完备的传统奶食品生产线、酸奶生产线,把当地传统制作方法和现代化工艺有效结合,实现生产标准化、数据化、精细化,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公司年鲜奶收购量超3000余吨。

  在正蓝旗蒙元都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透过玻璃窗能清楚地看到各式奶制品的加工过程。公司产品秉承正蓝旗传统奶食品优势,产品以传统乳制品、糖果制品为主,含乳制品、固体饮料为辅,发展思路和营销手段与时俱进,注重线上线下协同销售。

  走进格日勒纯天然奶食品店,浓郁的奶香扑鼻而来,货架上摆满了奶豆腐、奶皮子、奶渣、黄油。这些奶食品都出自格日勒之手。格日勒来自正蓝旗桑根达来镇巴音希力嘎查,2008年开始经营奶食店。她家的奶食品工艺独特、味道鲜美,在做好传统奶食品的基础上,格日勒也独具匠心地尝试创新,新式奶食品酸奶糖颇受顾客青睐。

  在正蓝旗,像这样的奶食品生产企业和传统奶食品小作坊还有很多。据统计,全旗现有奶业生产企业7家,特色奶制品小作坊93家,约1.4万人从事奶食品制作。“正蓝旗奶豆腐”和“正蓝旗奶皮子”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正蓝旗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奶食品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牧民增收、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

  独具特色的传统奶食品,不仅是营养丰富的美食,更是草原文化的特色传承。如今,正蓝旗奶食品销售网络已辐射至内蒙古各盟市及旗县市区,并远销全国大中型城市,奶豆腐、奶皮子、酸奶等奶食品成为正蓝旗特色产业发展的亮丽名片。

  据悉,正蓝旗将加快规模化奶制品生产加工、传统奶食品提档升级等项目建设,主动融入“锡林郭勒奶酪”品牌战略,加大“蓝旗味道”“察干伊德文化”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升正蓝旗奶食品品牌价值。


 

云南楚雄:贡菜“贡”上好日子

□ 叶建芸

  菜农正在晾晒贡菜。 叶建芸摄

  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哀牢山深处的西舍路镇,一派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行走在田间地头,各类蔬菜郁郁葱葱,菜农们忙碌其间,丰收的喜悦“甜”上了心头。

  贡菜是一种脱水蔬菜,栽培始见于秦代,在清代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因此被称为“贡菜”。贡菜中含有营养丰富的蛋白质、果胶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色泽鲜绿、质地爽口、味若海蜇、食之有响音,故又被形象地称为“响菜”。

  走进西舍路镇闸上村,近千亩的贡菜长势喜人,菜农们正在去根、剥皮、开条、晾晒,手上忙个不停。“我家种植了十几亩贡菜,收购价平均在每亩六七千元,全部收完能挣个六七万元。”村民王太红说。

  近年来,西舍路镇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逐村逐户制定落实差异化、接地气的措施,做足、做活、做好高原特色产业这篇文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2022年,全镇以核桃、贡菜、芒果、古树茶、花椒、中草药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增收成效凸显,1万亩贡菜预计产值在4000万元左右,特色产业发展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最强劲的产业之一。

  在双柏县妥甸镇窝碑村贡菜收购点,搬运、分拣、过秤、装车、收钱……菜农们带着初加工过的贡菜在这里排成长龙。“供不应求,有多少收多少。”据金丰种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贡菜被收购后,首先会先统一运往安徽,然后再分销到其他省份。

  近年来,妥甸镇结合各村(社区)的气候、生态、水土等条件,坚持规划先行,找准产业发展路子,按照“一村一主导、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目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保障了贡菜销路。仅靠贡菜种植一项,窝碑村今年预计可增收20万元。村委会副主任苏贤科表示,下一步会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持续推进“一村一品”。

  据了解,目前妥甸镇已种植贡菜1200亩,每亩预计产量120公斤至150公斤,按每公斤35元计算,每亩可实现产值4200元以上,全镇预计实现贡菜种植收入600万元。

  如今,贡菜不仅在楚雄市西舍路镇、双柏县妥甸镇种植火热,在大姚县三岔河镇、永仁县中和镇、南华县五街镇等地区都“遍地开花节节高”。贡菜产业让乡村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成了“聚宝盆”,村集体经济实现稳步增长,村民生活品质得到提升。绿油油、脆生生的贡菜,实实在在为群众“贡”上好日子。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