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塘镇百祥社区“深圳小镇”外景。
易地搬迁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安置社区治理工作是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产业、就业、生态、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帮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大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区域支持力度”。
地处革命老区的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共有四塘镇百祥社区“深圳小镇”、龙景街道迎龙老乡家园和汪甸瑶族乡安置小区3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近年来,右江区深入推进安置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聚焦群众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社区管理、拓宽就业渠道、发展特色产业等举措,加大后续帮扶力度,全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让各族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党建引领,搬出大山天地宽
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楼房、一棵棵枝叶繁茂的绿树、一朵朵娇艳欲滴的红花、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灿烂的阳光照在右江河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走出大山的各族群众,开启了崭新的一天。
迎龙老乡家园“中华民族之家”。
“搬出来以后,做什么事都很方便。”来自右江区阳圩镇的搬迁群众李元丰对记者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们一家三口从以前所住的木板房搬到了崭新的楼房,他和姐姐也都找到稳定的工作,再也不用像从前一样,守着老家的“一亩三分地”讨生活。
然而,搬迁之初,为了动员村民们搬出来,当地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因为是拆旧复垦,很多老人无法摒弃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迎龙老乡家园易地搬迁安置小镇第一书记杨秋萍说,为此党员干部多次到村民家中拜访,讲解党的好政策,帮他们消除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像李元丰这样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受益的年轻人,也纷纷站出来,给村中的老人做工作。如今,李元丰已成为阳圩镇搬迁群众的驻点联络员。“我经常去了解乡亲们的需求,帮助他们一起解决各种事情。”他说,“能够为乡亲们做些事情,我也感觉收获颇丰。”
“过去不少人生活在偏远的山村,交通条件落后,教育资源不足,经济来源也比较单一。”四塘镇百祥社区(“深圳小镇”)党委书记田炳刚说,右江区将易地搬迁作为重要途径,让一批批偏远山区乡镇群众走出大山。目前,右江区3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接纳了来自百色各县区的2万多名搬迁群众。
为加强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设,右江区在安置点成立党支部,配齐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从区直机关选派8名优秀干部到安置点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并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窗口,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增福祉
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而言,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生活和发展问题更为重要。为此,右江区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注重同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为群众解决子女读书、就业、就医、养老等需求。
迎龙老乡家园开展元宵节猜灯谜活动。
在“深圳小镇”,搬迁群众蒙开光开的超市已经营业近3年,上百平方米的店里架起了7排货柜,最近还增加了社区团购提货业务。“生意不是特别火爆,但积少成多,我在这边安心开店,日子过得也有盼头。”蒙开光笑着说。
“搬到这里后,在家门口就有工作。”来自乐业县花坪镇的搬迁群众何朝娥说,之前一家人住在高山上,生活十分拮据。现在她成为乐业县搬迁群众的驻点联络员,家庭收入提高了一大截。“我送孩子去幼儿园走两步就到了。孩子上学近,我上班也近,生活挺美满的!”她笑盈盈地说。
“教育是搬迁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田炳刚说,过去在农村,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路,而且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没有大人接送,即使是儿童结伴上学也不是很安全。如今,“深圳小镇”附近配套了深百实验学校、深圳小镇幼儿园,1334名中小学生、303名学龄前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上学。
“安置点旁边就是市级妇幼保健院,距离区人民医院也只有两公里左右,加上社区配套的卫生院,不管是大病小病,都能很快得到治疗。”杨秋萍说。
就医方便的背后,是右江区不断完善搬迁群众医疗保障服务。据悉,为确保搬迁群众享有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右江区在充分利用安置点周边原有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上,新建和改扩建了规范化的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需的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实现了搬迁群众看病就医保障全覆盖。
稳岗就业,多措并举助增收
日前,“深圳小镇”举办了一场易地搬迁专场招聘会。服装厂、建材厂、电子厂、家政中心、物流公司……现场人头攒动,各种层次需求的岗位一应俱全。
“深圳小镇”举办三八妇女节拔河活动。
乐业才能安居。为持续引导和促进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快速适配岗位,右江区人社部门通过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专项活动、建设“零工市场”“老乡就业驿站”等措施,为搬迁群众开展就业帮扶培训、组织劳务输出,以多种方式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通过就业帮扶政策,从大楞乡搬迁到迎龙老乡家园的李梅园一家成功找到了稳定工作。“以前夫妻俩在广东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经过就业技能培训,现在男人在市区当装修工人,女人在家门口开了米粉店,收入比较稳定,也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杨秋萍介绍道。
通过配套建设产业园区,右江区引进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到易地搬迁群众安置点创办就业帮扶车间,开发就业岗位600余个;对有能力、有意愿外出务工的群众,区人社部门积极开发劳务输出渠道,为用工企业和搬迁社区搭建交流平台;对于照顾小孩、老人、病人等无法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在安置点设置网格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家庭有困难的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一户一人”以上的就业目标。
搬迁户黄妹悟最近很忙,她在赶制民族服装、饰品,为即将到来的“三月三”做准备。“我的腿脚不好,没办法像其他姐妹一样去服装厂打工,有手艺却没地方用。”黄妹悟说,“有了政府和企业提供的门面,我有了稳定收入,可以养好两个娃娃了!”
在右江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居住有汉、壮、苗、瑶、仡佬等13个民族的搬迁群众,许多妇女做得一手好针线活,还会缝制精美的刺绣。为此,右江区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安置点开展技艺培训,组织总工会、妇联等单位,举办服饰、刺绣、手工艺品制作等培训,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为女同胞开拓出一条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邻里和睦,民族团结一家亲
“城里安了新家园,瓦房变成好楼房;广场休闲映绿树,小区漂亮又整洁;日子越过越红火,民富不忘感党恩……”悠扬的山歌从“中华民族之家”传出,引得前来参观的队伍驻足聆听。
黄妹悟在自家服装店内缝制衣物。
“我们山歌队几乎每个月都有演出,比如妇女节活动、就业活动的开幕式,我们都去参加了。”迎龙老乡家园的山歌队队长马兰英说,加入山歌队基本上没有门槛,只要爱好唱歌就可以参加,“晚上下了班,我们一起散散步、编编歌,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充实了!”
为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右江区在安置点精心打造集非遗传承、“石榴籽”议事厅、文化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华民族之家”,并以山歌为载体,积极组织培训交流活动。
如今,右江区不仅培养了一批山歌能手,还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加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各族群众在安置点成立了3支业余文艺队伍。“每次听到她们唱起山歌,我都能感到在这里有种深深的归属感。”蒙开光说,山歌唱出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唱出了广大搬迁群众的心声。
以“中华民族之家”为载体,右江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爱心义诊、邻里节、文艺晚会等活动,宣传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生动故事。截至2022年11月,右江区各“中华民族之家”已先后开展各类活动246场次,接待考察观摩学习团1130余人次。
中华民族一家亲,安置点和谐传真情。“挪穷窝”“换穷业”,2万多名各族群众从偏远山区搬进新家,安下心、扎下根。2021年,右江区迎龙老乡家园获得百色市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命名。2022年,右江区在广西2021年度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综合评价县区中排名前六。
(本文配图均由百色市民宗委提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