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触摸教育的温度与质感——共读《疼痛的课桌》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3-02-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疼痛的课桌》是一部“疼爱”之书——“疼爱学生,体谅家长”是这部作品的主题词。作为一线教师,高丽君以二十余年教学生涯的细致观察为基础,以一张小小的课桌为案创作出25个故事,将目光聚焦当下基层教育中的喜怒哀乐,辐射基础教育中教师的思考、困惑。作家希冀通过这些故事,对风华正茂的学生、望子成龙的家长、传道授业的教师有所启发。

  本期《书香》携手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读书小组共读《疼痛的课桌》,直面青少年在成长中的阵痛,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编者      

《疼痛的课桌》。资料图片

 

  书人故事

  高丽君,70年代生于宁夏西海固,现为固原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让心灵摇曳如风》《在低处在云端》、随笔评论集《剪灯书语》,曾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奖项。

  《疼痛的课桌》是高丽君长篇小说系列“教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首部全方位描写西部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2019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获得2020年度“梁斌小说奖”长篇小说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问题关联千家万户,牵动着无数家长、教师的心。高丽君三年磨一剑,创作了《疼痛的课桌》。这部长篇小说积淀了作家20多年教学生活的积累和人生感悟。作家是中学普通教师,兼做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她多次看望生病的同事、参与家访、对心灵受伤的学生给予关爱和抚慰,身边的人和事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最原始、最本真的素材。对于创作小说的初衷,她直言不讳:“我希望正视一些事实,思考一些问题,唤醒一些渴望,改良一些弊端。”

  全书共25个故事,是客观现实与艺术想象结合的产物,每个故事都包裹着一个沉甸甸的“核”。作者以笔记体小说的形式来构筑这部长篇小说,希望通过自我保护、心理健康、成长经历、低保助学等主题,呈现给读者一个较为直观、全面的西部基层教育面貌。

 

  领 读

 

触摸教育的温度与质感

□ 冶进海

  《疼痛的课桌》是宁夏固原市的一线教师高丽君创作的长篇小说,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创作背景,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事业去经营,正视教育现状中的复杂性、紧迫性,写下了25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作者笔下的文字生动细腻,努力将“现实经验”与“虚构想象”融为一体,大胆呈现当下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冲突与调和,让读者体味到西部地区校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同时,也体现出坚守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敬业爱岗、默默奉献的情操与品质,启发读者反思中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整体来看,《疼痛的课桌》探讨的是教育问题。高丽君工作在教育一线,以一位中学教师的眼光默默注视、深情关注着眼前的一切。书中强调当今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惠民政策增多的背景下,西部地区中学校园里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也正因为她是亲历者和参与者,她的文字多了如许的真诚和亲切,使得小说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真实感。作品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个案,但取材于真实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

  通读小说后,我的第一感受是作者以温暖的笔触观照现实。这部小说独具匠心,将25个彼此独立却又内在相连的故事,串联钩织成了关于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鲜活而独特的文本,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和主题并不相同,但内在的气韵贯穿统一,在展现人物的美好精神品质的同时,直面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升学压力、心理健康、中小学择校等。25个故事以“记”为题,通过记述眼前所见、心中所想来表达对当下校园现状的认识,如《退学记》《转学记》《监考记》《粉笔记》《跳舞记》《课桌记》《高考记》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故事开篇,作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的内容作为题记,如在第二篇故事《转学记》中,以《沁园春·长沙》作为题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与主人公命运相对应,切合故事主题。本篇故事讲述的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学生,因高考失利,受挫后结婚生子,将人生目标转变为“望子成龙”。事不遂人愿,因为教育方法不当,“生了个儿子当老子养”,即使勉强把儿子转到好学校的重点班,儿子也依旧不思上进,甚至“背起书包周游世界去了”,最后他负气上吊自杀。这与当年意气风发地背诵《沁园春·长沙》的他大相径庭,与开篇的题记形成强烈反差,令作者十分心痛,由此进入了对家庭教育的深深思考中。这样基于现实的故事书写传达了直抵人心的现实观照,使读者得到了真实可触的阅读体验,而点睛的“题记”是作者对于故事主人公的嗟叹,让读者产生深深共鸣。

  作者日之所见、夜之所思,挥笔成文,通过她的微观书写,让我们近距离看到了教育主体的真实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比如《退学记》中探讨的是在信息爆炸时代校园如何提升中小学学生媒介素养的问题,小说中无知懵懂、被网友性侵的女学生令人心痛;《作家记》中描写了一个满怀写作梦想的学生,却被当下的应试教育束缚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探讨的是如何让有特长的孩子们自由发展的话题;《职称记》中讲述的是那些为职称而挤破脑袋的可悲可叹的教师们;《低保记》中描写了一位为享受助学补贴而使尽手段,最终幡然悔悟的少年;《跳舞记》中描写了为跳舞梦想坚持不懈却被各种现实条件束缚的学生;《杀手记》中那个对酗酒的父亲产生极大的怨恨,因与老师探讨《陈情表》之后对孝道和忠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最终在老师的教诲下认识到自己的片面性,最终眼神里“闪出自尊坚定的光芒”的问题男孩……这些故事,让我们意识到教育引导的重要性、成长中青少年的多样性,以及社会环境对校园带来的冲击,值得学校、家长、社会各方等多层面去思考与关注。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当下面临巨大的困境:骤然加速、繁复多变的现实场景给作家增加了聚焦、辨识、精准描绘等难度。如何将现实中的观感凝聚成文,考验着一个作家的综合素养。整体来看,这是一部有温度、有质感的小说,语言细腻,感情浓烈,文质兼美,题记突出主题,发人深省。作者把客观的现实生活和人生体验融入其中,通过合理的想象,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和道德内涵,深刻地感知、描摹处于复杂世界的人性,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青少年学生形象、教师形象和家长形象。

  “我想通过自己的眼自己的笔,以故事形式,把底层的、一线的教育教学活动记录下来,把正在成长成熟、蜕变锐变的个体行为做一整理,把被动困惑中的师生状态做一还原。最重要的,是我还想把教书当作一项事业去经营,以热爱者的身份,正视工作中的困惑矛盾,自省和反思教育现状的复杂性……”作者如是说,她也在积极行动,以文学之笔不断书写着校园里的人和事。

  诚然,衡量一部小说的价值,局限于精雕细琢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读者看到作品中广阔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文化。作家虽然身处西部基层,但她笔下的现实不仅是现实的复写与投影,也让读者触摸到了在叙述中呈现出的时代之情,以及当下中学校园中教育的温度与质感,感受到她对教育的一颗赤子之心。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静读思悟

 

探寻爱的教育

□ 武晨晨

  读完《疼痛的课桌》,我从中体悟到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爱、守护爱、播撒爱。作者高丽君历时3年完成这部长篇小说,以教师的视角记述了西部地区校园里学子们的奋进与挣扎、教师的情怀与坚守,截取了与“课桌”相关的一系列画面,并在其中融入了西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民俗传统,以真实的感染力、通透性,引发着读者的共鸣。

  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回望千年教育主张,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柏拉图认为教育的基础是人格教育,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是实践之知。在《疼痛的课桌》中,作者所传达的教育是师长节制又无私的爱,是成熟者对不成熟者的培植历程,也是抚平伤痛的良药。

  令我深有感触的是,在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如包引兄、包领弟、马花这样的女学生求学之路异常坎坷,但她们依然坚持参加高考,只为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书中的师长面对此类问题时没有放弃每一位学生,即使家长放任不管、恶语相向,他们依旧展示了“心病在读书上,学校也决不会将包袱推回家庭推回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以爱为媒,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对学生给予关心和鼓励,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真挚态度帮助迷失的学生回归正途,这体现了师者的“爱的教育”。

  小说中的25个人物看似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却又像多个人的重叠,每个人似乎都是一类学生群体的缩影,几乎涵盖了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自我保护、心理健康、突发事件、低保助学等热点焦点问题。没有无病呻吟,也不会故作高深,作者真实真诚、真切真挚地呈现西北城乡接合部中学的教育现状,令我们感叹教师之爱,也令我们沉思教育之痛。

  如今,国家政策的扶持让西部地区的教育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也正是因为爱的教育,让这里的学生都能拥有出彩的机会。

 


 

挣扎与希望

□ 罗荏

  对于很多人来讲,校园是没有烦恼的“象牙塔”。而在《疼痛的课桌》一书中,作家却以学校为窗口,从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社会等不同层面出发,将一张课桌所承载的“疼”与“痛”融汇成25个小故事,揭示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教育路上的荆棘阻碍。

  翻开小说,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高中时代鲜活的回忆、喜怒哀乐就在眼前。《退学记》中青春懵懂、被网络误导的“大山女孩”,《作家记》中不愿被禁锢在高考的模式中却最终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作家女孩”,《女孩记》中容貌才华俱佳却被重男轻女的父亲认为是“精神病”的女孩……故事在朴实的文字中娓娓道来,将学生的成长谜团慢慢解开,主人公们仿佛是那些有着“传奇故事”的隔壁班同学,而我则在他们的身旁见证他们的蜕变与成长。

  面对学生的种种情况,老师总会竭尽所能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老师的温暖慰藉成为学生世界里的阳光,使得“疼痛”的小说多了几分温情底色。

  “大山女孩”在老师的鼓励下勇敢追逐大学梦;“作家女孩”后来理解了父母老师的苦衷,成为脚踏实地的“追梦人”;《女孩记》中女孩被老师呵护的小小愿望……

  学生在带着“疼痛”底色的逆境中挣扎,但老师的爱给了他们逆境中腾飞的希望。作家通过文字的温情交流,不仅化解了故事中学生的烦恼,也无形中化解了读者内心的焦虑。这使我怀念起保护我们健康快乐学习成长的老师们,他们不断向学生传播新知识、新思想,在课堂内外润泽人心、促人好学、催人上进、给人希望。

 


 

校园之爱伴成长

□ 杨娟娟

  在当下的图书市场上,青春校园题材屡见不鲜,但大多数都是以学生为视角进行构建的,而《疼痛的课桌》却独出心裁,作家以师者的视角俯瞰各类学生的成长轨迹,描绘出一个个略带“疼痛”的故事,将中学校园里的青春阵痛与师生情谊娓娓道出,体现了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真切关怀,这让身处校园中的我倍感亲切。

  小说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校园生活。在一个个故事中,我感受到作者传达的浓厚爱意。令我感触颇深的是每篇故事中都有作为学校领导、班主任或者语文老师的“我”,在尽心尽力解决学生问题的场景,让我回忆起伴我成长、尽职尽责的老师。

  “星渐隐,月如钩。静坐电脑前,一遍遍翻看这些故事,读着读着哭了,读着读着又笑了。”作者在后记中如是说,读这本书时我的感受也是如此。“我”的弟子、同事、同学,还有记忆中隔着山头的老兄、大嫂……书中的人物仿佛我们身边的朋友,那些笑和泪,那些呼唤和回应,那些困惑和成长,一笔一画,刻在我们心上。

  从书中可以感悟到,爱的浇灌让那些迷茫的学生找到了生活的方向。《跳楼记》章节中的学生,因家庭原因出现心理问题,做了过激的事,事后想以自杀的方式了结,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以《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来感化学生,文学的力量是惊人的,它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在阅读中,他找回了自我,变得温和。除了“我”,小说中的教师苏雅、徐芳芳、张颖、小兰,都有着高尚的职业情怀。教育的意义在于以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教师之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只有爱的教育才能陪伴学生成长。

 


 

校园,乐园

□ 祁雪盐

  当我们走出中学校园,迈向广阔天地后,总会时常忆起充满青春阳光气息的校园生活,那些性格鲜明的同学、严肃而又不失温情的老师们,往往成为心底最温暖的回忆。而《疼痛的课桌》,为我们展现了不同于大众记忆的校园生活。

  在小说开篇,《退学记》这一标题便令我心中一沉,而继后的故事也各有各的痛点。作者所列举的鲜活故事,取材于身边所发生的真实事例,有的孩子面对困境仍然葆有坚强之心,而有的孩子因家庭原因失去了灿烂的笑容,在花样的年龄里承载着痛苦与悲伤,甚至还有的生命之花还未开放就早早凋落了。如在《退学记》中被坏人所伤害女孩,她身上有着普通女孩难见的勇敢与自强,“我要好好活着,参加高考,我爸妈还等着我考上学孝敬他们呢。”在《杀手记》中那瘦小干瘪的孩子,心中充满了对父母离婚的恨,但在“我”的谆谆教导下,以及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李密名篇《陈情表》之后,他放下了满腔怒火,取而代之的是“眼神里闪着自尊坚定的光芒”,决定好好读书,做一个明辨是非知书达理的人。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纤毫毕现的真实感,使我回忆起自己的中学生活,很容易就与之共情,为他们的命运唏嘘不已。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校园应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在校园这片土壤里,教育者既要对挺拔高大的白桦树不吝赞赏,也要对低矮弱小的林下小草用心呵护。感谢作家真诚地指出问题,同时让读者看到了希望,它犹如在沥青石隙之中绽放的花朵,坚强而可贵,而这希望,便来自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共同将校园打造成为乐园。

  纵观《疼痛的课桌》,无论是以学生为主角的篇目,还是以教师为主角的篇目,字里行间均蕴含着浓烈的情感和深切的疼爱。平等、和谐的交流是师生友好相处的基石,也正是一线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使命感,使得西部教育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给了我们走出贫瘠的希望。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