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土家族剪纸艺术非遗传承人张著权。
剪纸作品《和谐盛世·大美中华》。
剪纸作品《富贵荣华多福囍》。
剪纸作品《正道行乌江新风新思南》。
张著权戴着老花镜,在四周挂着各种剪纸框的工作间忙碌着,刻刀一刀一个准,快速而刚韧。75岁的人,在讲起土家族剪纸艺术时依旧双目泛光、思维敏捷,话里话外能感受到他对剪纸艺术深沉的爱。
千百年来,但凡喜庆的日子,处处都能看到繁花似锦的剪纸艺术。张著权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土家族剪纸传承人,50年如一日,坚守着这门民间手艺。他说从儿时记事到年逾古稀,处处都是剪纸的影子。
张著权的父亲擅长绣花,收集了大量苗族、侗族、土家族的纹样图案。他常将蚕丝加工成更细的五颜六色的绣花丝线,以使绣品更显美观。从栽桑葚到养蚕再到绣花,父亲的手艺影响着年幼的张著权。
在思南县,人们把结婚当成人生的大喜事,凡与新郎、新娘有关的大门、窗、新房以及嫁妆物件上,都要在结婚这天贴上“囍”字剪纸。张著权回忆,早在孩童之时,他就觉得仅粘贴“囍”字剪纸显得有些单调。13岁那年,他为办喜事的邻家剪出龙凤双“囍”,“这在乡里乡亲中传开了,也是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剪纸是那么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主要流传于思南县及周边地区的剪纸技艺,以一张红纸作为材料,通过巧妙构思配以独特技法,呈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张著权一直在搜集、整理、研究这一祖上传承下来的剪纸艺术,并将之与北方剪纸作了比较研究。他认为,北方剪纸风格朴素、单纯明快,注重变形夸张,善于用面和简练、概括的线来表现农家生活、劳动、娱乐、喜庆的场面及民间传说、戏曲人物等内容;而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剪纸则秀丽、明快、柔美,工整细腻、玲珑剔透,用面和线进行合理穿插,表现风格上偏重写实,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工艺性,被广泛用于服饰绣花的纹样底稿。
起初,张著权一直使用剪刀制作剪纸作品,随着市场竞争和对剪纸艺术的追求,他逐渐发现刻刀对剪纸作品细微部分的表现有着绝对优势。为充分体现作品的视觉效果,他改剪刀为刻刀,运用新型材料,使创作的大型作品和复杂图案获得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张著权坚持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创作思路,将山水、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自然物态,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地域风情、古老图腾等内容融入作品。经过复杂的16道工序,一幅成功的剪纸作品方告完成。
在设计构图上,他多以“囍”字为中心,衬以喜鹊、龙、凤、蝙蝠、鸡、羊、鱼、葫芦、石榴、葡萄等图案,还使用梵净山、珠穆朗玛峰、长城、天安门、土家风雨桥、苗侗鼓楼、大熊猫等创作元素,烘托出吉祥喜庆的氛围。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为了给祖国庆生,年过六旬的张著权和他的团队创作了60幅剪纸画作,并参与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大型文艺晚会。“当时铜仁市只有思南县的土家族‘囍’文化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族民歌入选。之后,我们又相继在央视国庆60周年《为祖国喝彩》《远方的家》《新闻联播》等栏目和贵州电视台陆续亮相。” 张著权的眼里满是骄傲和欣慰。
在几档节目的曝光下,很多人开始关注土家族剪纸,一些非遗文化爱好者也纷纷前来拜访。最让张著权自豪的是,他“主阵”的土家族剪纸艺术此后14次登上央视节目,5次进京参展。如今,中国美术馆、中国剪纸博物馆、贵州民族博物馆、贵州群艺馆等20多家博物馆和大学收藏了土家“囍”文化的作品和书籍。
去年4月,张著权着手创作《正道行乌江》,作品历时两个月完成,图中包含思南县标志性建筑物乌江大桥、中天塔,民俗文化元素如思南花灯,以及曾经繁华的思南港口和乌江水运等,是一幅融合清明上河图创作灵感,又囊括思南县域文化元素的作品,是剪纸与绘画的艺术融合。
近年来,张著权的作品在全国频频获奖。在他的带领下,设计团队制作的剪纸作品和开发的文创产品得到认可,共获国际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20项、市级奖项21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13项、作品版权登记证书170余项。
2019年,思南土家族剪纸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著权于2020年被认定为该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
如今,张著权在潜心创作的同时,也不忘把这份技艺传给下一代——在多所高校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和展厅,先后培养学生200多名。他的徒弟们接下传承的火炬,不断推陈出新。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