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品质好 颜值才华底蕴厚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彭芳蓉 发布日期:2023-03-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全国两会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代表和委员关注最多的话题之一。党的二十大以来,贵州文旅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在疫情考验之下呈现出内外兼修、寻求创新与突破的局面。无论是文化还是旅游,都以“修炼内功”提升品质为基础,结合创新方式对外推介、合作,并挖掘出自身更深的底蕴与更新的亮色。今年以来,文旅市场快速复苏:影院、景区人流如织,人们在博物馆里触摸历史,在古城古村中品味乡愁,在多彩非遗中体验传承,在书店图书馆里浸润书香……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人们的生活品质。

  关键词一 练好内功

  2022年贵州旅游工作坚持求实求新,通过优化建立旅游统计机制、旅游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建立金融支持机制、建立闲置低效旅游项目盘活机制聚焦打基础守底线。通过抓重点解难点,在品牌打造、助企纾困、招强引优、闲置低效项目盘活方面取得新成效。同时,全省文旅系统转作风强能力,不但增强了文旅系统作为经济部门的意识,还增强了系统观念以及钉钉子精神,围绕“两大提升”“四大行动”制定形成了一系列子行动方案。这些举措更加理顺了贵州旅游发展的工作机制,工作基础更加扎实。

春光明媚,游人如织。李仁军摄(贵州图片库发)

  关键词二 消费结构变化

  2022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游客人均消费”受疫情影响大但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因受疫情严重冲击,2022年全省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降幅较大,但游客人均消费同比增长3.4%。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全省景区接待人次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旅游收入增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疫情平稳的7至8月,旅游人次和收入同比大幅增长。自驾游游客总量下降,但占比提高到70%以上;传统观光等游览类游客量降幅较大,但乡村旅游等近程周边游客量保持正增长;5A级景区游客量降幅较大,但3A、4A级景区游客量降幅相对较小。这些积极因素对冲了疫情影响,体现了贵州旅游的韧性和结构变化。

赤水竹编工艺培训传承非遗。 张鹏摄(贵州图片库发)

  关键词三 “四大行动”进展积极

  2022年,贵州旅游通过真金白银刺激消费、分类培育市场主体、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强化金融支持等方式多措并举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其中,省级发放1.6亿元文旅消费券,用券用户直接产生订单金额累计6.8亿元。通过强化创新驱动,建立了创新平台,推出创新业态,提升购物业态;强化文旅融合,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交旅融合、酒旅融合、体旅康旅融合等方面都有新进展,推进大数据与44个项目、42家企业融合,以创新融合推进业态升级。通过强化源头治理,加大打击力度,狠抓旅游安全和市场秩序;大力完善“硬件”设施,持续提升“软件”服务,固本强基推进服务质量提升。通过分批分类推进、抓招商促盘活、强化运营管理等方式,集中攻坚推进闲置低效旅游项目盘活。

贵州省文化馆花艺体验课。(受访单位供图)

  关键词四 文旅复苏

  2023年春节期间,全省文旅系统根据冬季旅游资源和文旅消费特点,结合当地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共推出600余场灯会、庙会、祈福等民俗体验和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与旅游景区免票、自驾减半、住宿减半、旅游商品减半的“一免三减半”优惠政策叠加,取得良好效果。春节假期,全省60家重点监测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99.2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4%、95.4%。全省29家重点监测温泉接待游客17.4万人次,同比增长19.4%;综合收入0.75亿元,同比增长19.2%。全省50家重点监测酒店接待游客5.23万人次,同比增长44.4%,平均床位出租率37.9%。

  今年以来,贵州文旅市场复苏态势明显。其中,荔波小七孔、青岩古镇、黄果树、梵净山、织金洞景区1月游客接待量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518%、176%、408%、1079%、389%。进入2月,随着气温日渐回暖,经营主体的经营拓展以及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贵州文旅市场复苏进程加速。3月1日,2023年多彩贵州春季旅游优惠活动启动,实施景区门票减半、住宿减半、自驾减半、商品减半“四减半”优惠活动,同时推出包括民宿体验、康养度假、美食体验、酒旅融合、交旅融合、户外露营、科普研学、非遗体验、博物盛筵在内的9大特色主题旅游产品。

施秉绣娘晾晒学生制作的扎染围巾。  邰胜智摄(贵州图片库发)

  关键词五 广邀天下客

  2月8日,2023多彩贵州文旅招商推介会暨贵荟馆·贵京荟开馆仪式在北京举行。活动旨在深化京黔两地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借助首都的影响力,宣传和推广多彩贵州神奇的自然山水、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推广展示贵州特色产品,推介贵州文化旅游投资项目,邀请国内外游客到贵州康养度假,邀请投资商到贵州投资兴业,共享贵州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红利。

  贵州现有世界遗产地5个,5A级旅游景区9个,4A级旅游景区143个,省级以上度假区4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2个,青岩古镇等4地获评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个市州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万峰林等两地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是处处有风景、时时有风情,四季皆锦绣,适宜春赏繁花、夏避酷暑、秋游乡村、冬浴温泉,是全季节旅游的优选目的地。推介会上,贵州发布聚焦“特意性”旅游资源35个重大招商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达714亿元;面向大众旅游市场发展和旅游消费需求,发布重点招商引资项目443个,计划招商引资1757亿元。

  关键词六 文艺创作新突破

  2022年,贵州文艺创作取得新突破。贵州省作协于2022年12月起开始主办“到人民中去——贵州作家基层行”主题实践活动,以“理论宣传二人讲、文艺理论鲜活讲”的方式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文学创作取得突破,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欧阳黔森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八届贵州省文艺奖、首届贵州省文学奖集中表彰了一批近年来的优秀新创作品及作家、艺术家,充分展现了贵州文艺创作的繁盛景象。此外,音乐作品《守望·撒麻》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黔剧《腊梅迎香》荣获“文化大奖”提名剧目,2件美术作品和7件书法篆刻作品入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作品展,杂技《云路匠心—跳板蹬人》入围第十一届金菊杂技节目决赛,“丰子恺遵义执教80周年纪念展”获全国“优秀展览项目提名”,民族管弦乐《大山节日》入选2022—2023年度“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2022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景区(景点)驻场文艺演出等活动的举办,既充分展示出贵州优秀文艺作品的风采,也为贵州民众送上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化屋村致富带头人杨文丽网络直播销售苗绣产品。史开心摄(贵州图片库发)

  关键词七 文博热

  2022年4月,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开展的“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评选中,贵阳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贵阳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入选。在过往成就获得推介展示的同时,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考古发掘工作有序展开,赫章辅处等地的考古发掘也已启动,屯堡考古调查研究、传统村落濒危不可移动文物调查、“三线”遗产调查也同步开展。过去一年,新增博物馆34家,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纷纷推出独具特色的各类展览:贵州省博物馆的“百年征程·贵州故事”、毕节市博物馆的“人类起源·乌蒙史话”、黔西南州博物馆的“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等展览,展现了贵州各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评选出2022年贵州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展览精品,搭建起“贵州博物馆精品展览展示平台”,向公众推出各类优秀数字展览。2023年2月27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贵阳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入围终评名单。考古结出的累累硕果,各类展览的精彩呈现,在贵州掀起了一阵“文博热”。

观众在省博物馆专注看展。  (受访单位供图)

  关键词八 非遗新活力

  202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供政策保证。近年来,贵州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传承运用方式不断优化创新。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验收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武陵山区(黔东)文化生态保护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黔西北文化生态保护区”三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非遗工坊等5家工坊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开展的“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苗绣助力就业减贫——贵州省施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案例”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黎平县肇兴镇等14个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文化进万家”暨“美拍多彩贵州·悦享非遗年俗”等活动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巧手绣出“指尖经济”。  李斌摄(贵州图片库发)

  关键词九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2022年以来,贵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从硬件设施来看,完成了100个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18个“城市主题书房”、18个基层综合文化站(中心)示范点建设。贵州省美术馆、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文化馆、贵州省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将持续推出优秀展览和公共文化教育公益活动。贵州省图书馆持续实施城市书房24小时免费开放,为大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此外,各级文化场馆及相关单位通过开设线上平台,为大众提供优秀作品线上展播、线上群众文化课堂等服务,广受大众欢迎。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