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麻洋纸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民族报 彭琪 发布日期:2023-02-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砍伐竹料。

用木臼阔开竹料,并剥皮晒干。

将竹料泡石灰池30天后,还要入窑微火煮15天。

  罗志兴夫妇手捧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牌匾合影。

将烘烤焙干的纸张逐张整理。

被软化的竹料粉碎成浆。

清理木槽,将竹浆流入纸浆池,等待抄纸。

将纸浆搅拌均匀后抄纸。

将抄纸挤压水分。

将压干的纸堆逐张分离,贴在烘烤炉焙干。

  在哀牢山深处一间始建于明清时期的造纸坊里,罗志兴正在制作麻洋纸。“很多人不知道麻洋纸,其实它有很长的历史。”66岁的罗志兴说。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和平镇麻洋村造纸作坊的麻洋纸制作工艺源于明末清初的麻洋土纸造纸术,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麻洋纸制作保留着72道工艺流程,这让麻洋村造纸作坊成为云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老造纸厂之一。2015年4月,麻洋纸传统制作工艺入选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6月入选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罗志兴心中,麻洋纸是拉祜族的文化载体。“麻洋纸记录了拉祜族的喜怒哀乐,拉祜族的婚丧嫁娶、祭祀等活动都离不开麻洋纸。”

  明清年间,生活在哀牢山的拉祜族受地形影响,出行困难,纸张更是难以买到。于是,智慧的拉祜族先人用当地盛产的野生桦竹,按照古法造纸技术,造出土纸,开办纸厂,为当时的私塾、衙门和百姓生活提供纸张。

  造纸坊于清朝中期重修,1949年后成立的麻洋纸厂红极一时,产品主要供县乡两级供销社。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造纸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纸厂由国企转为个体生产经营。此后,造纸工艺得到创新,从原先只用桦竹做原料变为所有竹子都可作原料,麻洋纸的质量得到提升,由粗变细、由橙黄变白黄、由凸皱变平滑,满足了老百姓生产生活用纸和民间民俗文化用纸需求。

  “将破片晒干的竹料浸泡30天后进行发酵,再用石灰浆浸泡30天,把发酵好的竹料放入窑池高温熏蒸15天,粉碎成浆、下槽滤水、抄纸、上架压干、手工分纸、打坯烤干……”罗志兴一边发酵竹料,一边介绍着72道工艺的详细流程。

  “从竹子变成纸张,需要经历75天的时间,少一天都不行,每道工序的时间一定要够,否则纸张就会凹凸不平,还会出现一根根未打碎的竹杆,纸张色泽会偏黑。那麻洋纸就不正宗了,老百姓不喜欢的话,我们的手艺就要失传啦。”罗志兴捧着一打做好的麻洋纸说,“我是第六代传人,12岁就进厂学习麻洋纸制作工艺,见证了麻洋纸的发展。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又借助互联网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项古老的造纸工艺,也得到很多书法、绘画爱好者的认可。这给麻洋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