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州剑川县沙溪古镇玉津桥。苏金泉摄
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中说:“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2014年4月,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我国独龙族主要聚居地——独龙江乡告别每年有半年与世隔绝的历史。家家住安居房,户户有新产业,全乡85%的家庭购置小汽车。种草果、养独龙鸡、开农家乐……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独龙族汉子和晓永说:“我们还要加油干,未来的生活会更好!”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156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独龙江乡巨变是10年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落实精准方略,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构建大扶贫格局,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50万人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成脱贫任务后,云南努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云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有11个州市、8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纽带更加牢固。
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生产生活发生巨变,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现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群众走向开放、包容、发展的新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以往不知做生意为何物,到现在能通过电商把产品卖到全国。
5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民族地区行政村100%通硬化路、4G网络宽带全覆盖……现代生活方式已进入广大民族地区。“我们一家25口人,有5个民族,亲人们四代同堂,和谐相处,幸福快乐。”迪庆藏族自治州76岁的藏族老人和万春说,“像我们家一样有多个民族的家庭有很多,大家过上了过去不敢想的好日子。”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大象医生保明伟带着大象进行野化训练。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2021年,一群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最终在人们悉心照料下平安回归原栖息地。今年初,西双版纳野象谷大象医生保明伟发现,活动在野象谷的4个象群有了6头新生小象。截至2021年底,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为360头左右,比2018年调查时的293头增长60多头。
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亚洲象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等地。云南省林草局负责人说,野象数量恢复增长,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案例。
云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
天更蓝了。云南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小锅炉淘汰任务,提前淘汰近15万辆黄标车,全省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8%以上。
云南昆明滇池,海鸥飞翔。 中国民族报记者 马永摄
水更清了。“滇池水质越来越好了。”这是许多昆明市民的感受。与2012年相比,2021年滇池草海、外海以及星云湖均实现脱劣。云南全省优良水体比例达89.6%,10年提升了34.5个百分点。实现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六大水系出省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
地更绿了。云南全面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全省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90%和100%,连续4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全省森林面积达3.7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5.04%、森林蓄积量达20.67亿立方米,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云南全省90%的重要生态系统、80%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云南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崛起、文旅产业绿色升级。“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56%,碳排放强度降低24.72%。绿色能源跃居云南第一支柱产业。
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
6月23日,中老铁路旅游专列首发仪式在昆明举行,“坐着火车游云南”活动正式开启。图为乘务员为旅客表演老挝舞蹈。 陈畅摄 (新华社发)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在中国和东盟之间构建起一条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截至今年7月31日,已发送旅客545万人次、货物595万吨。
“我们通过中老铁路发送的各类货物总值已逾4.3亿元。”云南中唯仓储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中老铁路吞吐量大,高效便捷,是跨境贸易的“黄金通道”。
云南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统揽对外开放工作,主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持续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46项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共同建设国际口岸城市……
10年来,云南“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持续完善,“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是2012年的3.4倍,中越、中老、中缅国际大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云南与南亚东南亚通航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中缅油气管道投产运营,建成13条跨境电力联网通道,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作用凸显。
瑞丽是中缅进出口商品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陆路口岸。2012年,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挂牌。2012年至2020年,瑞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2.87亿美元增长至114.26亿美元,年均增长22.3%。
建设辐射中心,增强自身辐射能力是基础。10年来,云南奋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等取得显著进步。从2012年到2021年,云南经济总量从1.1万亿元增长到2.71万亿元。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努力描绘更加美好的多彩画卷。
腾冲:边境小城的奋进路
□ 赵彩琳
腾冲地处云南西部,与缅甸接壤,自古就是西南边陲重镇,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誉为“极边第一城”。近年来,腾冲积极发挥区位优势、抓住开放机遇,努力建设文化旅游名城,推动兴边富民、乡村振兴。
站在腾冲城的中轴线上,腾冲文庙与来凤山文笔塔遥遥相对。明朝戍边的将士带来了中原文化的种子,中原文化、边地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相融相生。
从腾冲市区往西南方向驱车4公里,就到了著名的侨乡和顺古镇。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稻浪白鸥,月台深巷洗衣亭的江南风景跃然眼前,吸引了大量游客。跨过和顺古镇入口的双虹桥,抬头看到的古建筑是由和顺旅缅侨胞为振兴家乡文化,于近百年前集资创办的和顺图书馆。馆中的13万册藏书,蕴藏着和顺人的“诗与远方”。在不足8000人的边陲小镇上,有近3000人办理了借书证,耕读传家的乡风在这里代代传承。
腾冲传统村落资源丰富。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有着500多年的历史,村寨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盘活老茶园、研发农特产品、引进司莫拉餐厅等,积极拓展乡村旅游业态。农户也自发建起了农家乐、民宿,从事农特商品售卖。据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介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子不仅实现脱贫致富,还解决了村民的工作问题,大家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
腾冲结合传统村落实际,通过精准产业定位,走以旅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道路,培育各具特色的农旅融合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生态秀美、民风淳美的美丽乡村及活态传承的传统村落。自2012年以来,腾冲市有5批次共86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省第一。
腾冲边贸历史悠久。依托南方丝绸之路开展对外贸易,腾冲成就了历史上的繁荣。近年来,腾冲市充分发挥沿边区位优势,以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口岸”为目标,坚持聚焦“大物流”发展,全市口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腾冲境内有国家级一类口岸——猴桥口岸,以及滇滩、自治、胆扎3条省级边境通道,是中缅贸易合作的重要前沿。依托猴桥口岸,边民互市、进出口贸易及转口加工经济活动蓬勃发展,各类边贸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为腾冲经济注入活力。
云南瑞和锦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境物流公司,目前已形成驻缅甸境内从北到南、自西向东以及连通云南的陆路跨境运输网络。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2月,公司和保山市腾冲边境经济合作区管理委员会的政企合作“腾冲猴桥口岸国际物流园”项目启动建设。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已经完成近2000只集装箱的跨境运输,运输货物接近5万吨,货值超过4亿元。
如今,边境小城腾冲正蓄势腾飞,飞向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
洱源:一颗梅子富裕一方百姓
□ 施新弟
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的洱源县是著名的“中国梅子之乡”“中国古梅之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洱源县做足了梅子的文章,大力发展梅子深加工产业,用小小梅子带活了当地经济发展。
洱源县土层深而肥沃,有海拔2500米以下的宜林地1389平方公里,空气湿度充沛,非常适宜梅树生长。据史料记载,洱源梅子种植始于唐宋年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良好的土壤结构造就了洱源梅子质优味正、果大肉厚核小的优良品质。
“洱源产的梅子,果肉厚、梅核小,皮也比较薄,加工出来的产品味道特别好!”在洱源县松鹤村青梅收购点,前来采购的云南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采购总监李德现场夸起了洱源的梅子。据了解,该公司每年都要在洱源县采购上千吨新鲜青梅,今年的收购量预计在3000吨左右。
近年来,除了松鹤村,南大坪村、起胜村、腊坪村等地处山区的村子也发展起了青梅规模化种植。据统计,2021年,洱源县梅果种植面积6.24万亩,总产量1.89万吨,总产值达4914万元。
一颗梅子,成就一条产业链,富裕一方百姓。目前,洱源县有梅子加工企业17家,个体加工户600多户,经过多年发展,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原特色品牌,先后研发生产了果脯、果酒、饮料和调味品4个系列150多种产品,其中认证绿色、有机食品13个。
如今,洱源梅子的名气越来越大,梅果系列产品不但在云南省内受到欢迎,鲜梅、烘干梅果和梅子浓缩汁等产品还销往上海、福建、湖南、湖北等地,甚至远销日本、韩国以及南亚、东南亚等地区。青翠欲滴的梅子成为当地百姓致富增收的“金果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洱源县依托梅子种植,不断延伸青梅产业发展链条,切实抓好从梅果种植、收购、加工到销售等一系列重点环节,打通赏花、采摘、农家乐、民宿、果品贸易、青梅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加快推进梅果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七月的梅林,绿意盎然,硕果累累。而二月的梅林,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每年春节前后,洱源县的万亩梅林进入盛花期。漫山遍野的梅花连绵数公里,唯美而壮观。
近年来,洱源梅子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围绕洱源梅子这颗“金果果”,洱源县深度挖掘“梅文化”,持续举办梅园古风音乐会、梅园笔会、梅园露营派对、直播带货等活动,生态产业多元化发展效益日渐凸显,真正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
大丽高速等几条道路相继建成,为游客来洱源休闲观光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不少村民在自家小院里办起了农家乐。每年梅花盛开的季节,远近游客慕名前来赏花拍照;青梅采摘季到来时,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采摘乐趣,还能品尝到雕梅、炖梅等白族特色食品。
按照规划,洱源县将在梅子的规模化种植、科技化管护、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营销等方面发力,打造集乡村美景、大地景观于一体的“中国梅品大观园”,进一步延伸吃、住、娱等乡村旅游业全产业链条,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