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思胜近照。 受访者供图
邓思胜,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经济学、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讲授“旅游经济学研究前沿”“旅游资源学”等课程。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成都市社科项目等40余项。2016年、2019年先后作为第17批、第19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赴西藏工作。
翻开珍藏已久的相册,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邓思胜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从中学到高校,再到援藏……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他30多年的教学与基层工作经历。
看到几年前在西藏林芝市调研的照片,邓思胜想起自己用生涩的藏语与老乡打招呼的场景。援藏工作、课题调研、与群众跳锅庄……记忆之门就此打开,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满腔热情投入教学
在学生眼中,邓思胜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让人不自主地想靠近他、信任他。
上世纪80年代,邓思胜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赴冕宁县泸沽中学任教。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教学上。他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为之奋斗。然而没过多久,现实便向他泼了一盆冷水。
“胜哥,我想退学了。”面对只比自己小5岁的学生,邓思胜一下子懵了。迅速平复心绪后,他耐心地询问缘由。看着学生低头不语,他便拉着学生往外走,“走,我们出去散散心”。
微风拂过,学生紧绷的身体逐渐放松下来。原来,因为家庭负担较重,这名学生想外出打工。
帮父母减轻负担,邓思胜首先肯定了学生的这个想法,随后又帮他仔细分析了继续读书与过早打工的利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我会克服困难,继续读下去的”。
转眼15年过去了,邓思胜在中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此同时,继续深造的想法也愈发强烈。2003年,他进入西南民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为更好开展教学工作,他进一步攻读了博士学位。
在成为大学老师的第一堂课“旅游资源学”上,邓思胜便展现出深厚的学识功底。
“大家好!我叫鲍翔龙,来自新疆克拉玛依……”学生的自我介绍环节,让课堂逐渐热闹起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中地理课本上知道了克拉玛依油田。这是一个以石油命名的城市,但并不代表克拉玛依只有石油。”邓思胜继续说,魔鬼城、艾克里湖、白杨河大峡谷漂流……克拉玛依也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从旅游资源、风土人情到经济合作、区域融合发展,邓思胜将多年积累的相关知识灵活运用于课堂中。在他补充讲解后,鲍翔龙既惊讶又佩服,“老师居然比我这个本地人还了解”。
由此,学生们被邓思胜的课堂深深吸引,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情系高原主动援藏
2016年12月,邓思胜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成为一名援藏干部。经组织综合考量,他被安排到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工作。这让他良好的专业素养有了用武之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也快速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的民族地区,吸引了各地游客前往。如何科学有效做好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邓思胜一直在思考。
“不打无准备之仗。”从高校来到基层,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邓思胜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工作状态。除了在网上、图书馆搜集资料外,他还经常一个人外出考察调研。
“注重干实事,他可是我们这儿的名人。”时至今日,当地的老乡还记得邓思胜。
两年援藏,邓思胜一心扑在工作上,扎实开展调研,为林芝市旅游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目的、形式、行程安排……每次调研我都会做出详细规划,反复打磨、调整跟进,一处也不敢马虎。”这也是邓思胜“成名”的秘诀。
那时候,林芝市波密县岗云杉林景区的脱贫工作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邓思胜到来后,首先对旅馆住宿、农家乐进行调研。
根据景区的市场需求和房间特点,邓思胜结合专业知识,做出了民宿应根据淡旺季不同需求适当调整价格的建议。然而,当地群众迷惑的表情让他意识到,做群众工作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
于是,邓思胜又换了一种说法。他指着院子里盛开的格桑花说:“花朵有花期,旅游同样如此。”他用浅显易懂的话语把经济学原理解释给群众,指导他们根据季节灵活定价。
“从服务业角度来看,要让旅客感到宾至如归,成为回头客和常客,重要的是树立服务意识。”邓思胜说,从业者要转变观念。
两年间,邓思胜几乎走遍了林芝市的村落,先后带领50余人,行程1万多公里,撰写专题调研报告10余万字,并就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对策130余条。
“这位援藏干部提供的一系列专业建议,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波密县当地一家客栈的老板说,如今他的客栈成为国道318川藏线上的“网红”客栈,收入大幅增长。
鼓励学生扎根基层
完成援藏任务返校后,邓思胜对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有了更深的思考。“旅游管理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关键。”他说。
在“旅游经济学”课上,讲到特色小镇时,邓思胜将自己在西藏鲁朗小镇调研的故事娓娓道来。“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鲁朗小镇的特色景观一下子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让我们加深了对特色小镇的理解。”西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1902班学生普琳说。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邓思胜也常常勉励学生,心中要有国家和人民,要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心,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毕业后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工作,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在邓思胜的鼓励与支持下,学生周晟毕业后到林芝市米林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在单位选派人员进行驻村工作时,他主动请缨。
驻村期间,周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针对村寨游客数量少、旅游设施陈旧和农户收益不稳定等问题,他逐个寻求方法,一一突破;在打造村寨品牌、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礼仪规范上,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推动当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2019年,周晟的爱人陈婷毅然辞去海南的工作来到林芝市。“把景区建到互联网上!”依托林芝市智慧旅游公司,陈婷着手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这对基层伉俪在恩师邓思胜的鼓励下携手同行,扎根基层、倾心服务,用青春汗水谱写了一首动人诗篇,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与作为。
看到学生的成长,为教育事业奋斗30多年的邓思胜说:“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如同在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向阳而生,灿烂绽放,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