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黔货出山”正当时。
广袤的乌江沿岸,林下经济遍地开花,随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干劲十足。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菌、林蜂等林下经济,释放生态“红利”,带活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灌木林下养蜂 生活如蜜甜
养蜂人正在采收蜂蜜。
春天的泉口镇大元村,山清水秀,阡陌纵横。满山的蜜蜂绕着花间“嗡嗡”起舞,一派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
“我们这地方海拔高,灌木密,是养蜂的好地方。”在一处密林,养蜂人邹波正捣拭着蜂箱,箱缝间的一粒粒蜂蜜飘散出沁人心脾的香甜气息。“今年2月以来,我共销售蜜蜂20箱,收入近2万元;销售蜂蜜60余斤,收入1万元左右。”邹波一边娓娓道来,一边开箱检查、割蜜、过滤、包装。
大元村并不“圆”,除了祖辈留下的几亩良田沃土,就剩下了几山几岭的树林碧野。
“养蜂不需要专门场地,在田间密林都可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可连年收益。”大元村党支部书记张玉红介绍道,全村有五六十户人家在养蜂,共有400余桶,每桶可产蜂蜜8斤,每斤市场价100元,全村可助农增收32万元。
随风而行、逐花而居,从春到秋,堰塘土家族乡先锋村的养蜂人又踏上了“追花”步伐。去年,他们的蜂箱迎来大丰收。
先锋村植被覆盖率高,野生蜜源植物种类丰富,为林下养蜂提供了充足条件。从1人养蜂到11户养蜂,从开始的118箱到现在的1160余箱,先锋村的中蜂产业逐渐走上了规模化、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村里的“张家山土蜂糖”品牌逐渐走出德江,走向全国。
山高、林深、花繁,“中国蜜都”铜仁的独特优势,让蜜蜂产业成了德江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首选养殖业,在高山、泉口、楠杆、沙溪等乡镇蓬勃兴起,并取得长足发展。
产销一体化,蜂农卖蜜也不用愁。德江县茂强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拥有过滤机、灌装机、真空浓缩机等一流设备的蜂蜜加工厂,2021年产蜂蜜100余吨,蜂王浆20余吨,综合产值达到1000万元。其“紫金蕾”品牌获得贵州农业产业50强品牌,产品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
助农要增收,林下能生“金”。飞舞的蜜蜂,酿就了致富增收的幸福“蜜”码。
高山林中种药 生态亮“颜值”
林下种植的天麻。
暮春时节,蓝天下、绿水边、青山中的梵山净水惠风和畅、天朗气清,一派勃勃生机。
行驶在德江县城通往黔北(德江)机场的柏油公路上,汽车一路爬山,在浓郁苍翠的群山环抱中,绿通天麻发展有限公司新建的公司厂房成“撮箕口”形,坐落于露青村石柱丫组的最高处,是乡亲们眼里一道特别风景。
前几年,堰塘乡引进绿通天麻发展有限公司,以每亩150元的价格租赁了村民850亩田土,因地制宜植树造林,以作蜜环菌、萌发菌菌种原材料的培植;以每亩60元的价格租赁成型山林地3065亩,林下种植天麻3万余平方米,覆盖4个村3000余名群众,辐射带动周边2.3万人参与天麻种植。
“天麻种子要放在菌棒中间,盖上青冈树叶,再盖上土,明年就可以挖天麻了。”在泉口镇先坝村天麻种植基地,负责人何信正在为前来务工的村民讲解天麻种植技巧。在何信的指导下,村民们挖土坑、铺菌种……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忙碌并快乐着。
“多亏了公司的带动,务工有报酬,山林田地有租金,杂木废料有收入。”堰塘乡露青村村民文柏玉谈起公司带来的实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林荫树佑,天然屏障,让德江天麻产业越发壮大,成长为“黔货出山”的主角之一。
近年来,德江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德江天麻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机遇,积极研发生产天麻酸枣仁咀嚼片、天麻面条、天麻饮料、天麻配制酒等天麻产品11个,不断扩大德江天麻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山沟沟有新天地。如今,德江县林下发展天麻种植产业已经在全县13个乡镇得到顺利推广,仅去年就种植了64万平方米,鲜天麻产量达到2000吨,带动1.2万群众增收致富。今年,全县天麻种植规模将扩大到100万平方米以上。此外,除了天麻这张名片,林下种植的品种还扩展到铁皮石斛、罗汉果、前胡等多种中药材。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德江县注册的10余个商标中,“龙洞湾”荣获中国著名商标和贵州省名牌产品,“山沟沟”荣获贵州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贵宝传奇”荣获首届贵州省食品最具公众影响力五张名片之十大品牌。
林下生“金”,为群众引出了一条致富道路,贫瘠林山变成了致富金山。
经果林套种菊花 “荒坡坡”变“金窝窝”
游客在金丝皇菊产业园区内合影留念。
站在乌江河畔的玉竹山上,蜜桃枝繁叶茂,柑橘花蕾绽放,杨梅新叶吐蕊,500多亩经果林生机盎然。果林下,几点身影穿梭,桶井土家族乡玉竹村村民们正在培育菊花苗。
留步望江亭,杯中的金丝皇菊在开水的冲泡下逐渐散开,一朵金黄的菊花映入来客眼中,喝上一口味道甘甜,齿间留香。
“这是在林下套种的金丝皇菊。”园区创业者杜红霞说,一盒菊花茶可以卖到120元,村里一年光卖菊花茶就有200万元的收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风景。近年来,桶井乡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玉竹、场坝、芭蕉等村经果林下以点连线,连线成片,大规模套种菊花。目前,1500亩金丝皇菊幼苗培育已经完成。
“村里修了一个菊花加工厂,工厂建成促进了产业发展,助推了群众就业,为乡村振兴赋能。”玉竹村第一书记覃尚珍说。
林下套种菊花,让德江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找准了路子,干出了样子,群众腰包有了票子。
花儿香,人儿忙,产业地里“黄金”长。抢抓新机遇,这个乌江河畔曾经的“石窝窝”“荒坡坡”,如今已是春色满园。
“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景园一体化”,桶井乡玉竹村成为全县首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去年,玉竹村申报为市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并获批,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新篇章。
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靠山吃“生态饭”
食用菌喜获丰收。
雨后的德江大地,满山苍翠欲滴。在煎茶镇高竹村林下红托竹荪基地里,村民正在拉线挖沟松土,为林下种植红托竹荪做好准备工作。
说到林下种植红托竹荪,正在带着工人们拉线打沟松土的管理员陶文良感触颇深。陶文良是煎茶镇潮溪村村民,原先在这片林地上,他守着林管员的固定工资巡山看护,转眼就过了25年,现在摇身一变,成为这片林地的产业管理工人。
“林地保护要把林地真正利用起来,发挥林地惠民效益才是最好的保护。”陶文良说,以前是靠山吃山砍树卖,现在靠山吃的却是“生态饭”,除了每月的林管员收入外,他还能通过林下种竹荪务工增收2000多元。
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当地群众正在共享发展林下经济带来的红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德江林下经济产业风生水起,除竹荪种植外,还在部分乡镇开展了野生松树菌食用菌培育,建立了科学示范采收和培训基地;积极探索建设天麻与竹荪、冬荪轮作试验示范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推广天麻与竹荪和冬荪轮作技术。
林下有黄金。2020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林草局等10部门印发《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 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如今,森林覆盖率超过60%的贵州,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正向着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的目标勇毅前行。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