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诠释多元一体进程 展现中华文明风采
来源: 本报记者 周芳 见习记者 文静 发布日期:2022-04-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3月31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陕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

  “十大考古新发现”进一步揭示了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展现了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风采。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实证吐谷浑融入中华民族

  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地处祁连山北麓,主要分布于武威南山区冰沟河与大水河中下游北岸的山岗之上。

  通过持续的考古工作,考古工作者初步将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分为以慕容智墓为代表的岔山村区、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为代表的青咀-喇嘛湾区和以党氏墓为代表的长岭-马场滩区三大陵区。墓群整体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征,以及“牛岗僻壤、马鬣开坟、地踞龙堆”的墓葬选址特征。墓葬均具有唐早中期中原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基本特征,以唐代葬制为主,兼具吐谷浑、吐蕃、北方草原等文化特色。

  项目负责人陈国科表示,该墓群的发现生动揭示吐谷浑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史实,从中可窥见唐代吐谷浑人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发生变化的历史细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物教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学术支撑。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慕容智墓出土的翼兽纹、凤纹锦半臂。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凝聚家国天下的边陲记忆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无人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

  2019年至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系统揭露遗址全貌,明确烽燧为唐代“沙堆烽”故址,为边塞军事建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目前,遗址累计清理出土各类遗物1450余件(组),均为戍边将士日常生活、工作实用器物,其中以883件文书最为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国内遗址考古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书资料,也是首次发现的唐代汉文木简实物标本。

  在新疆修筑烽燧是中央政府管理西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万里长城向西的延续,是家国天下的边陲记忆。项目负责人胡兴军介绍,烽燧遗址出土的各类遗物体现出各民族共同参与西域开发建设、保卫祖国家园的历史事实,揭示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这对传承中华文明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唐代军事文书残片。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

揭示古人类开发青藏高原的历史进程

  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金珠镇七家平洛村,距稻城县城约2公里,海拔3750米,整体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专家表示,在高寒地区发现近百万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国内外都较为罕见。

  皮洛遗址考古工作建立了科学的地表采集系统,详细记录地表所有典型石制品的类型、风化磨蚀情况和三维坐标,系统地还原了遗址范围内不同时期遗物的空间分布状况,目前已采集典型石制品3000余件。遗址所出土的手斧、薄刃斧等石制品,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对于认识亚欧大陆东西侧远古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项目负责人何嘉宁表示,皮洛遗址地处青藏高原,连续的地层堆积和清楚的石器技术演变序列表明,拥有不同技术体系的人群都曾陆续进入高海拔地区并在此持续繁衍生息,留下了大范围分布的文化遗物,充分展现了早期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能力、方式和历史进程。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出土的阿舍利石器组合。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

史前玉石手工业“生产基地”

  黄山遗址位于河南南阳市东北部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南、白河西岸,距今约4000-7000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屈家岭、石家河三个文化时期玉石器制作特征鲜明的中心性聚落遗址。

  黄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玉石工具。发掘表明,遗址中的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作遗存,以独山玉石为资源支撑、其他地方的玉材为辅助,大致反映了仰韶晚期“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岭时期“团体式”生产模式的转变,石家河时期也规模化生产玉石器。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玉石器手工业体系的空白。

  “独山玉石具有很强的标识性,我们发现,灵宝西坡、保康穆林头、沙洋城河以及南阳盆地多遗址出土多件类似的独山玉器,表明黄山遗址生产的玉石器交流范围已超出南阳盆地,到达豫西、豫东南、鄂长江北岸广大地区。”项目负责人马俊才表示,这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基本特点,为探讨豫西南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

 

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

展示长江流域早期稻作文明的兴盛

  鸡叫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地处洞庭湖西北的澧阳平原。自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开始以来,该遗址收获多项重要考古发现。其中,发掘的大型木构建筑遗存,体量超大、结构规整、基础保存完好,填补了我国史前建筑史的空白。海量稻谷糠壳和大型木构建筑的发现,反映出当时的生产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都已达到较高水平。考古工作揭示的多重环壕、水渠和稻田片区,展示了距今约5000年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社会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项目负责人郭伟民表示,具有良好生态多样性的澧阳平原鸡叫城聚落群,依靠自身稻作农业经济的支撑,以土地、农业、人口为要素,完整演进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全过程。鸡叫城遗址最新的考古发现,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国史前文化与社会复杂化进程及文明起源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珍贵样本。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

海岱地区5000年前的古城重现

  岗上遗址位于山东滕州市东沙河街道陈岗村东部漷河两岸,依河流和公路可分为东、西、南三部分。遗址平面不甚规则,略似树叶形,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遗址时代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约5000年)为主,也有部分东周、汉代遗存。

  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夯土城墙和壕沟遗存,获得了一批极为重要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和房址材料。墓葬中的棺椁、器用制度,呈现出复杂的葬仪,指向明确的社会分化,表明岗上代表了早期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项目负责人朱超认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节点。岗上遗址大型城址的发现,连同一批显示了社会剧烈分化、财富集中于大墓、突出器物箱的棺椁,以及一整套陶玉骨牙器为代表的礼器等,为实证海岱地区以至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南区墓地出土的部分陶器。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阐释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广受关注的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郊,面积约12平方公里。祭祀区考古发掘是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的实施内容之一。从2020年3月启动发掘至今,共计发掘面积1202平方米。

  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12000余件,其中铜器1000余件、金器520余件、玉器530余件、石器120余件、陶器13件,另提取完整象牙450余根,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鸟形金箔饰、铜顶尊跪坐人像等。新发现的遗迹和文物,进一步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进一步实证和阐释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负责人雷雨表示,三星堆遗址新的考古发掘创新使用了现代化多功能保护平台、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平台等现代科技,这将对中国考古学、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等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号坑出土的扭头跪坐铜人像。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

活化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重要节点

  郑家湖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2020年5月以来,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云梦县博物馆联合发掘。2021年,联合考古队发掘C区墓葬116座,出土随葬品共计1000多件(套)。年代跨度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

  郑家湖墓地的发掘收获了一批中华文明瑰宝。出土珍贵的文字材料——战国晚期木觚,全文约700字,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出土罕见的葬具木板画,填补了这一时期中国墓葬绘画的材质与类型的历史空白;出土精美的秦文化漆器,保存完好,工艺精湛,纹样独特,为研究秦代漆器的生产流通、工艺美术提供了关键材料。

  云梦是秦人统一南方的战略要冲,郑家湖墓地的墓主多是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重要节点的亲历者、见证者,多学科研究也揭示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的人群迁徙与交融互动。

  项目负责人罗运兵介绍,郑家湖墓地丰富了秦文化的历史内涵,活化了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重要节点,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为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国家认同提供了典型个案。

 

陕西西安江村大墓

汉文帝霸陵被确认

  江村大墓位于陕西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北距世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约2000米。根据考古资料,江村大墓所在的汉文帝霸陵陵区范围近30平方公里。该考古发掘自2017年持续至今,发掘面积总计6050平方米。

  考古资料表明,江村大墓及其周边的遗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区,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等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并有显而易见的发展演变轨迹。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项目负责人马永嬴介绍,本次考古工作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此外,南陵外藏坑发现的具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是先秦两汉时期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

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南陵外藏坑出土的金器。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蓝本

  明中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的都城。城址由三重城垣构成,面积达50平方公里。自2015年正式开始发掘,历经7年的考古,考古工作者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宫殿总体呈“工”字形,由前殿、后殿与穿堂组成。宫殿坐落在前高后低的夯土台基之上,与北京太庙的做法相似。

  项目负责人王志表示,明中都遗址的发掘,从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充分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宫殿基址出土的龙纹栏板。

 

​(本文图片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