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呵护者 思想引路人——记上海中医药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洪汉英
来源:中国民族报 安宁宁 发布日期:2022-04-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洪汉英(右二)与学生在一起。李汉琳摄

  【人物简介】

  洪汉英,锡伯族,上海中医药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研究员,上海高校辅导员洪汉英工作室主持人。从事辅导员工作13余年,坚持寒暑假赴新疆各地家访和回访,累计行程达24多万公里。先后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上海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全国师德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等多项荣誉。

  当前,上海疫情防控进入最吃劲、最关键的阶段,疫情防控面临常态化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处于封控管理之中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洪汉英得知:一些已毕业离沪的学生们,正牵挂着上海的疫情,筹划着为上海和母校做点什么;在校学生娜扎克提等人,在完成学业之余,正积极加入核酸检测志愿者队伍中……这一刻,洪汉英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有感动,也有欣慰。

  13年来,4700多个日日夜夜,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洪汉英满腔真情做学生的引路人。她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走向社会,被学生们亲切地唤作“老师妈妈”。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是情感的相遇、心与心的沟通。”洪汉英说,危难面前的责任与担当,让她再一次深深体会到作为育人者的价值和意义。

  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09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从教20多年的洪汉英,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一名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

  上任不久,洪汉英趁着暑假返回新疆。在所见所闻中,她意识到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引路的重要性。

  此后,洪汉英将自己的辅导员工作前移到新生入学前。拿到新生的录取名单后,洪汉英会奔赴喀什、和田、阿克苏等生源地,开展新生及家长见面会,与学生家长促膝交谈。

  上海的气候如何?孩子的饮食习惯能得到保证吗?国家和学校有哪些帮扶措施?……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提问,洪汉英耐心解答。每到一地,她还会邀请在当地工作的优秀校友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求职就业的经验,以鼓励新生进入大学后努力学习。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更何况新疆上海两地相隔4000余公里。家长们所关心和担忧的,我都理解。”洪汉英说。

  洪汉英从小在新疆长大,了解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习俗,还能熟练地运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语。这些优势,无形中拉近了她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丽英(化名)虽然外表安静,但细心的洪汉英还是发现了她的异样:总是低着头,说话时强装微笑,或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发呆。一次长谈后,丽英吐露了父母先后离世的消息,而她当初选择医学就是为了给母亲治病……大学4年,洪汉英每年给她过生日,节假日请她到家里吃饭。渐渐地,丽英的状态越来越好,学习成绩稳步提高,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洪汉英说,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成长的每一步,洪汉英都相伴左右。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上海的生活学习环境,洪汉英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本人供图

  ——在学习方面,针对部分学生学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她主动联系任课教师帮助辅导,采取朋辈引导、师生互助等“一对一”方式,帮助他们提升成绩;

  ——在生活方面,凡有学生生病住院,她会亲自下厨做一碗地道的拉条子、抓饭、揪面片……让学生能尝到“妈妈的味道”;

  ——在思想方面,她精心策划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初到上海,再也没有熟悉的环境和父母作后盾。直到遇见了学长学姐们口中的‘洪妈妈’,才发现即便离家千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学生艾克热木说。

  树牢人生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引领人生方向的灯塔。

  多年来,洪汉英把组织学生开展返乡社会调研,作为开展“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把思政课堂搬到田野乡间。

洪汉英在新疆拜城县人民医院调研。本人供图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洪汉英说,我们希望学生能在全面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在教育培养学生方面,洪汉英老师不仅有真心,还讲究方式。她既能正确把握党的民族政策,又能熟练地将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研)工部辅导员关琳子说,“我多次旁听洪老师和学生谈话,她不仅能站在学生角度去体谅学生,还能用思辨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正是因为这样,学生们非常信任她。”

  洪汉英的学生吾尔古丽,如今是上海电力大学辅导员,负责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刚开始工作时,我在工作思路及方法上遇到一些问题,向洪老师寻求帮助,她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我。”吾尔古丽说,洪汉英老师还提醒自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谆谆嘱托,殷殷教诲,学生们牢记在心。

  “我时常对学生们说,你们就如一粒粒种子,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扎根,要从自身做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洪汉英说。

  探索长效育人机制

  家访,是每年寒暑假洪汉英的“必修课”。

  新疆地广人稀,学生分散在各地,走进每家每户谈何容易。担任辅导员13年来,除了近两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每个寒暑假洪汉英都如约而至。她穿行在乡村,跋涉在沙漠,进到学生家庭家访,还到用人单位回访,与学生家长探索家校协同、师生互动、学生共融的育人机制。

洪汉英利用暑期赴新疆吐鲁番的学生家中家访。本人供图

  洪汉英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了学生的电话和家庭地址,有的名字上还做了标记,那是需要“格外关爱”的学生。

  “家访能让我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也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洪汉英说,结合家长对学生的期待和愿望,她也能有针对性地在学业、就业乃至婚恋观上给予指导。

  学生娜迪拉(化名)从小跟外婆长大,聪明懂事的她学习刻苦。进入大学后,她学习比较吃力,成绩不太理想。暑期家访时,洪汉英见到了娜迪拉70多岁的外婆,老人哭着说出了孩子的身世……

  回到学校,洪汉英常常找娜迪拉了解她的生活、学业情况,给予帮助和指导;同时,联系成绩好的学生辅导娜迪拉的功课。毕业后,娜迪拉回到家乡的县医院工作。3年后,当洪汉英再次来到这个县城家访时,便想着回访娜迪拉,了解一下她和外婆的现状。

  “娜迪拉的外婆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儿地说‘感谢学校不离不弃培养了我们的孩子’。”洪汉英回忆说,那一刻,她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做好学生工作的信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档案馆副馆长周源源,曾是学校辅导员,她说:“洪汉英作为辅导员,需要照顾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而且还坚持家访,这需要异于常人的决心和毅力。”

  13年来,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洪汉英累计行程20多万公里,一共走访了142个家庭。许多家长感动地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老师那么远还来看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们,我们很放心!”

  每一次家访都让学生与家长倍感亲切。洪汉英把对学生的爱辐射到学生家庭、亲戚、邻里,把党和国家对新疆各民族学生的关心,带到了边疆各地。

  遍开民族团结之花

  就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

  在学生毕业找工作这件事上,洪汉英同样付出了大量心血。

  “只有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家长才会意识到书没有白念。”洪汉英说,一传十、十传百,其他家长才会更加支持孩子读书,这比开多少场家长会都有用。

招聘会上,洪汉英与用工单位积极沟通,为学生争取工作岗位。本人供图

  有些学生希望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每到就业招聘季节,洪汉英密切关注新疆用人单位的各种信息,经常和其他老师一起带着毕业生到乌鲁木齐应聘。不能到现场的学生,她会提前让学生选好意向单位,由她代投。

  “一些用人单位看我百折不挠地为学生争取岗位,便好奇地问‘你是学生的什么人’。”洪汉英说。

  “我是专程从上海赶来的老师。”这样的回答,让许多招聘负责人既惊讶又感动,也增加了他们对学校毕业生的好感。

  有一年,洪汉英带学生木尼热到乌鲁木齐参加专场招聘会。当她把简历递给某医院的工作人员时,对方看都没看就拒绝了。洪汉英恳请对方留下简历,还说学生能熟练地用英语交流,希望能给一个试工的机会。一个月后,洪汉英再次联系医院,医院答应学生可以去试工。

  木尼热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不久,医院接待了一位来自中亚国家的患者。看到接诊大夫和患者因沟通不畅而不知所措时,木尼热鼓足勇气上前做起了翻译。后来有类似的患者来就诊时,大家便异口同声地喊木尼热过去帮忙。因试工期间各方面表现突出,木尼热如愿以偿地留了下来。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努力下,自2010年以来新疆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用人单位都说,上海中医药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专业技术过硬,而且在思想上、政治上也可靠。

  “以爱作帆,为学生护航。”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夏文芳表示,在辅导员的岗位上,洪汉英任劳任怨,做好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使她成为学生心中的“洪妈妈”。秉持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她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是教师们的好榜样。

  2012年8月,上海市教委成立了“洪汉英工作室”,希望依托洪汉英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方面的经验,为上海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辅导员。如今,这些经验被推广到天津、广东等地高校。

  洪汉英的学生帕孜来,毕业后到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工作,她不仅各方面表现突出,而且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在新疆电视台举办的一次演讲比赛中,帕孜来说:“我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培养的一颗民族团结的优良种子。”

  如今,像帕孜来一样,一颗颗“民族团结的优良种子”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