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长江之畔,水清岸绿,不时见到江豚腾跃;东北林区,冰天雪地,不时传出虎啸山林……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在生动铺展。
久久为功,守护绿水长流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的黑颈鹤。 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江天一色,水鸟翩跹。春日暖阳下,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雅尼湿地,不时有黑颈鹤、斑头雁鸣叫着飞过。
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21年7月,在尼洋河大桥,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今天,西藏约八成国土面积为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农牧民当上了野保员、林保员、湿地保护员,成为雪域高原的“生态卫士”,雪域高原生态逐年向好。
层峦叠嶂,清风徐来,万顷碧波荡漾。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在洱海边上,与洱海朝夕相见,却总感到看不够,“这几年洱海越来越清,越来越美了。”
对一泓清水的向往,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为留住“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大理白族自治州2015年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推进环湖截污,建设生态廊道,水质持续提升。
洱海岸边,游客前来观光拍照。大理州委宣传部供图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处处可见碧波环翠的大美图景——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保护一江清水浩荡东流,沿江省市以实际行动保护长江母亲河。
破解“化工围江”难题,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整治码头岸线,江边改造成公园绿地;实施“十年禁渔”,数十万渔民转产上岸……沿江省市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21年,全国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了持续改善的势头,长江干流历史性地恢复全线Ⅱ类及以上水质。
生活在安徽省铜陵市的张明浩是长江水生物保护志愿者。“前些年,我到江豚经常出没的地方去守望,也不常见到。而在2021年,每天都能见到江豚。”张明浩说,水清了、鱼多了,江豚自然就多了。
海风吹拂,芦花摇曳,大河奔涌。黄河三角洲,万千泥沙沉积带来的年轻土地,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是前提,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
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沿黄群众最强烈的追求是青山碧水、蓝天净土。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湿地修复,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600多种植物构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黄河口水质明显改善并稳定在Ⅱ类,每年有超过600万只鸟类在此迁徙、越冬,40多种鱼类在此产卵繁殖……
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新时代,我们要把保护治理母亲河这篇文章继续做好。
生生不息,留得青山常在
2月7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一大早,位于贵州省乌蒙山区的黔西市林泉镇干部群众踩着残雪爬上山头挥锄种树。
挖坑、扶苗、培土、浇水……不一会儿,山头便立起了一棵棵小树苗。“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次大量栽种了香樟树、皂角树等,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兼顾经济效益。”参与植树的林泉镇党委书记张浪说。
树是时间的见证者,也是文明的守护者。种下一棵树,就是种下了绿色的希望。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七星湖景区。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塞罕坝,这颗位于河北北部的“绿色明珠”,半个世纪前还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三代塞罕坝林场人多年坚持植树造林,用汗水浇灌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冀地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荒漠上谱写青春之歌,到森林里聆听自然之乐,境遇不同的三代林场人接力奋斗、信念如磐。
祁连山脚下,甘肃八步沙林场。昔日“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园被黄沙侵蚀,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新时代愚公承包治沙模式,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育草面积37.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3040多万株,“编”成了一道绿色“缓冲带”。如今的八步沙林场,黄绿交织、沙退人进,每一寸绿都写满奇迹。
在甘肃省古浪县北部沙区旱麻岗治沙点,八步沙林场治沙人和群众一起扎草方格压沙。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库布其沙漠腹地,内蒙古达拉特旗官井村。30多年前,这里到处是明晃晃的沙丘。如今,一棵棵挺拔的杨树、柳树拱卫着房舍农田,一望无际的沙柳林、野地里的花棒环绕着村庄,与远处起伏的沙海相映成景。
一道道阻断风沙的屏障,也是一座座令人感佩的精神高地。生生不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力量,就握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双手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是不断扩大的绿色版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23.04%;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92亿吨。在沙区群众不懈努力下,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2021年,《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公布,我国所有森林和草原都将拥有专属守护者。
欣欣向荣,建设美丽中国
祁连山。新华社记者 吴刚摄
诗意地栖居在青山碧水之间,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加大污水处理能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生态补水,“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水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Ⅲ类,这意味着白洋淀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多年不见踪迹的鲈鱼也重新出现。常年生活在白洋淀的村民说,鲈鱼对水质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现证明白洋淀水质真的变好了。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为换回更多蓝天,全国各地多措并举,决胜“蓝天保卫战”。北方地区的两千多万户农村居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取暖方式,用电或天然气取代燃煤;减少工业领域污染排放,煤电、钢铁等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淘汰关停数万家“散乱污”的污染企业;治理机动车污染,提升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首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介绍,2017年至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优良天数比例上升4.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下降近四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端稳“生态碗”,吃上“小康饭”。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金溪河从村口淙淙东流,对岸的青山郁郁葱葱。2021年5月,三明市发放首批林业碳票,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领到编号“0000001”的碳票,涉及村里3197亩生态公益林。“我们村一棵树没砍,靠卖碳票就挣了14万多元。”张林顺说。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110.2万人,实现在山上护林、家门口就业,带动了300多万人脱贫;推动国有林区林场改革,50多万职工从“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
虎年春节前,野生东北虎踪迹重现大兴安岭。专家指出,这次东北虎“现身”,反映出近年来当地野生动物生境持续向好,栖息地质量不断改善。截至目前,我国形成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绿色,已然成为发展的底色。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始终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我们一定能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见习记者王琪综合报道)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