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兵团精神 筑牢“钢铁长城”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2-01-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基于该建筑改建后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詹婧摄

  皑皑天山,巍巍昆仑;茫茫戈壁,漫漫大漠。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不拿军饷,不穿军装,永不换防。这支队伍,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此后,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道,源源不断汇入兵团事业发展洪流。在60多年的奋斗征程中,兵团儿女赓续红色血脉,始终继承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逐渐形成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核的兵团精神,在边疆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家园的人间奇迹,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艰苦奋斗创伟业

 

创业初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战士在戈壁上开荒的情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彼时的新疆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贫苦不堪。为巩固边防、加快发展,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开始将主要力量投入生产建设之中。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伟业的序幕。

  “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醒目展示着毛泽东当年对新疆10多万官兵发布就地转业的命令。

  发展生产,改变当地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之初面临的一场“硬仗”。

  “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从成立之日起,兵团就把驻地选择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风头水尾、沙漠边沿和边境沿线。兵团第十师一八三团驻地,气候极其恶劣,一年之中冬季长达5个半月之久,冰天雪地,寒风刺骨……

  “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首批兵团军垦战士喝苦咸水,住地窝子,人拉肩扛,挖渠引水,开荒造田,节衣缩食,白手起家……“上班一担肥,下班一担草,中午打沙枣,晚上围着火炉剥棉桃”是他们每天真实的生活写照。

  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兵团人以火一样的热情,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硬是从无到有建起一个个农牧团场,让沙漠披上绿衣,把荒野变成良田。

  “林带千百里,万古荒原变良田;渠水滚滚流,红旗飘处绿浪翻;机车飞奔烟尘卷,棉似海来粮如山……”20世纪60年代,一首《边疆处处赛江南》的歌曲,让新疆兵团人的壮举传遍大江南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一件补了296块补丁的军大衣令参观者为之动容。这件“镇馆之宝”是军垦战士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精神的见证。

  “正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成为巩固边防、开发新疆的生力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副校长王小平说,“兵团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新疆各族儿女共同奋斗的宝贵精神资源,必须继承好和发扬好。”

  家国情怀筑“长城”

兵团第八师一二一团第一代军垦战士的一件补了296块补丁的军大衣(资料图片)。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供图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深植于一代代兵团人心中。

  60多年来,在新疆漫长的边境线上,兵团战士们辛勤耕耘、忠诚守卫,做“永不挪动的界碑”。

  “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号称“西北边境第一团”的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一连房前石碑上刻着的这段话,是对兵团人守土卫国的最好写照。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深沉热爱,早已化为无声的行动。

  60公里长的阿拉克别克河,是中哈两国的界河。1988年,阿拉克别克河突发洪水,大坝决口,3000多亩耕地、林带被毁。危急时刻,一八五团全团迅速成立了“敢死队”,历经16个昼夜艰苦奋战,终将缺口堵住,守护了国土安全。

  时年19岁的二代军垦人马军武也参加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为了预防水灾隐患,兵团在缺口处设立了一个水文点,马军武主动申请在此驻守。这一守就是30多年。“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屋后头。”30多年来,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以哨所为家,坚持在中哈边境护边、护水、护林,听坏了几台收音机,烧坏了几盏柴油灯。“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马军武的话慷慨激昂。

  类似的事迹在兵团比比皆是:为国巡边50多年、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的魏德友,祖孙四代接力守护边境线的王传德,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守卫水库30多年的李炳清,守护灌溉万亩良田的水渠达26年的蒋兴晖……他们是广大兵团职工群众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的缩影,是兵团精神的生动体现。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说,兵团成立60年来,广大干部职工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发挥了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战略作用。

  热爱祖国是兵团人的本色,也是“兵团精神”的灵魂和旗帜。对祖国忠诚,对人民负责,是兵团人不变的价值取向。

  从默默守护国土安宁,到闻令即动、与武警部队和各族群众携手打击暴恐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坚持亦兵亦民、劳武结合、兵民合一,筑成维稳戍边的“钢铁长城”,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兵团精神代代传

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职工马军武(右)在巡逻途中。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岁月流逝,青春无悔。兵团人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优良传统,一代代接续奋斗。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内,一份份历史资料、一件件文物,讲述着一代老兵感人肺腑的事迹。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第五师十五团1803名官兵,从新疆阿克苏出发解放和田,在天寒地冻中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创下18天沙漠行军790公里的奇迹。

  此后,这群老兵一辈子扎根在沙漠边缘,投身生产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的“胡杨精神”“沙海老兵精神”感动、鼓舞了无数后来人。

1952年10月拍摄的在石河子落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司令部机关办公大楼。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供图

  奉献精神已融入兵团人的血脉——

  1955年秋天,从南京农学院毕业的刘守仁提着两箱书来到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他用毕生心血培育出中国细毛羊两个新品种、10个新品系,结束了中国超细羊毛依靠进口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上海知青李梦桃从黄浦江畔来到兵团第六师,在位于中蒙边界的北塔山牧场当了一名“赤脚医生”。他长年骑马行走在艰苦荒凉的牧区,为当地牧民送医送药,把一生奉献给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二代”,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农业机械技术,带领团队研究出两代铺膜播种机,实现两次技术革命,助力棉花生产实现质的飞跃。

  ……

  一代代兵团人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进动力,在艰辛付出、开拓进取中收获丰硕成果。经过几代人奋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不仅成为新疆工业的重要奠基者,更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批产业在兵团聚集、一项项制度不断革新……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体制特殊优势和发展活力。从机关到基层团场、连队,从全国各地引进的干部、专业人才和劳动力源源不断投身新时期兵团事业,汇聚成维稳戍边钢铁长城的新生力量。

  清华大学博士生、现任兵团党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处长魏宇杰曾在南疆兵团第三师五十一团工作了近3年。他和同事们利用废旧厂房办纯净水厂、生活纸厂、防冻阀厂、馕厂、红柳烤肉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务工,为这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团场顺利脱贫作出贡献。“每当夜深人静,我都在想,来到兵团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上的富足。”魏宇杰说。

  今天,新一代兵团人继承和弘扬前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兵团精神融入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奋斗中,为新疆的发展,为祖国的边防继续贡献青春与热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续写新的荣光。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