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民族历史 承载文化基因:秦直道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秦 毅 实习生 苏明利 发布日期:2022-01-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 秦直道  (陕西省文物局供图)

  “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是《史记·蒙恬列传》中对秦直道简略的记载。这条神秘的古道,绵延在子午岭数百公里的主脉之上,与长城、兵马俑、阿房宫在同一时期诞生,是秦代仅次于长城的第二大军事工程,所具有的人文和艺术价值十分珍贵。

  历史上,秦直道不仅是国防大道,也是重要的经济动脉和文化走廊。秦直道的开通,便利了中原内地与河套地区的交通往来,成为内地通向北疆的大动脉,也是李广、卫青等一代代名将北征的重要通道。千年古道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和记忆。“今天我们依旧能在秦直道上看到无以计数的‘和市’遗迹,如‘白马驿’和‘车路梁’等,都是历年来商贸往来的见证。有些‘和市’至今仍保留着当初的原貌,它在向后人讲述着那些古老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跟秦直道打了10余年交道的陕西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徐伊丽说。

  近年来,陕西省深耕遗址价值,围绕着秦直道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2006年,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为配合青兰高速公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直道遗址陕西富县桦沟口段进行考古发掘,青兰高速公路建设方为此把原先设计好的路线北移,追加了1亿多元的投资,体现了高度的文物保护意识,成为现代高速为“古代高速”让路的典型范例。同年,陕西富县秦直道遗址入围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秦直道遗址延安段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秦直道遗址被纳入了《陕西省申遗工作规划》。

  多年来,相关部门对遗址进行了无数次的巡查,力求将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囿于20世纪科技发展水平与参与者主体的限制,当时秦直道调查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地望观察、地表调查与文献研究,工作重点是地表观察到的道路遗迹、修建道路所开辟的垭口、堑山堙谷的迹象及有文物遗存的建筑遗址。21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直道线路的调查,采取的做法是对理论上合理的路线,每一公里做出一个勘探点,垂直于直道钻探10余个探孔,绘出柱状剖面图,并用GPS或者全站仪测绘坐标及高程。这样既验证了是否确为古道路,又能把这些勘探点连接起来,形成很完整、详细、准确的道路平面图。

  旬邑县秦直道遗址位于山脊和高地的路段,堑山痕迹非常明显,最窄处四五米,最宽处达30米。如今,这些遗址大部分被森林和植被覆盖,保存基本完好。旬邑县博物馆馆长何一平说,秦直道在汉代和唐代至少两次帮助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这条路人迹罕至,但也客观上保护了历史遗存,让它能在荒草和树丛中沉睡。

  “秦直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表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肖健一表示,“秦直道发展空间在于保护,而非开发。保护好了,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后人可以解决;保护好了,我们阐释不了的内涵后人可以阐释。所以秦直道今天保护空间有多大,将来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2020年8月,陕西省文物局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指出,创新大遗址展示利用方式,践行“让文物活起来”,围绕大遗址的价值属性与空间属性,在游憩休闲、传播教育、环境提升、社会服务、产业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中明确,做好长城、丝绸之路、秦直道、秦蜀古道(蜀道)、茶马古道等线性大遗址保护利用。

  此外,《规划》在谈及秦直道保护利用项目时明确:“依托秦直道遗址文化资源,建设秦直道沿线基础性保护设施、秦直道文化主题区、秦直道主题博物馆。”

  遗迹具有自身的特点,秦直道遗址以保护为主,统筹规划,全面覆盖。陕西省文物局工作人员表示,秦直道沿线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遗存的本体保护和管理,减缓或杜绝自然、人为因素对遗址的破坏,进一步深化完善规划编制,在设计中注意同秦直道沿线各省的沟通协调,并在规划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各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秦直道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