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少数民族干部、代表人士和专家学者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之一)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1-10-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10月12日,少数民族干部、代表人士和专家学者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会上,大家结合各自实际,交流了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实践与思考。特摘登部分发言,以期对进一步推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有所助益。

  ——编者

 

携手共建,同享盛世中国

□ 才让(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出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的伟大号召,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一是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文化是古往今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共同体,具有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正是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繁花似锦的多元特点的基础。“一体”表现为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与促进,整合形成的中华文化共性。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民族文化的特性,更要强化各民族文化符号中深层次的中华文化共性,善于在各民族文化符号中寻找和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共同价值,引导各族群众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化,提炼具有象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的符号,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各民族文化也要适应环境变化,吐故纳新,不断追求新的文化层次和表现方式,达到新的现代文明的需求。因此,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民族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研究各民族思维方式、各地区历史文化结构,充分发掘涵养民族团结的文化元素,传承和弘扬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传承保护中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提升,取其精华、继承传统,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二是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程度、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此,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以生态富民为切入点,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优化国土资源结构,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

  我国有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在目前国家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等有效措施基础上,要结合民族地区很多位于边疆边境的特点,深入分析我国陆地边疆地区情况,按照“全国边疆一盘棋、兼顾安全和发展”的原则,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国家新边疆战略”,确保陆地边疆的长治久安。

  回顾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五十六个民族要携手共建,同享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盛世中国!

 

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尼加提·尼亚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委副书记、县长)

  作为一名新疆少数民族干部,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要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发展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新疆作为连通中外、传播文明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之一。我的老家哈密市是新疆通往内地的东大门,新中国成立后,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格局逐步推进。得益于此,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较为开放。尤为典型的是,农村维吾尔族群众不论家庭条件优劣,都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都尽量坚持供养子女上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哈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明显成效,深刻说明了“哪里受到积极的、先进的、进步的因素影响更多更深,哪里百姓的整体素质就会水涨船高,哪里的发展就更有潜力”的道理。因此嵌入不单单是空间的嵌入,更应该是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二、要在依法治理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各民族人民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血脉相连。然而,在一段时间里,受国际形势变化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全球蔓延影响,境内外分裂势力相互勾连,打着民族、宗教幌子,破坏新疆稳定,遏制中国发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果断采取坚决措施,依法开展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沉重打击了暴恐势力的嚣张气焰,有力遏制了宗教极端思想的滋生蔓延,满足了各族人民对安全的殷切期盼。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处理民族事务,才能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三、要在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各项支持政策不断出台,近几年中央财政对新疆转移支付年均增长10%以上,19个援疆省市全面加强全方位对口支援,实施援疆项目1万余个,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当前新疆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维护发展稳定大局,从根本解决基层群众受极端思想影响的问题,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尤其要从娃娃抓起。要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积极广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青少年从小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自觉抵制极端思想的侵蚀渗透,持续增进“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治久安。

 

充分发挥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阵地作用

□ 李健(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认真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充分发挥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作用。一直以来,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积蓄能量、淬炼成钢的关键期,要针对他们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民族团结基因和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

  一是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生活管理的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要注重发挥好思政课堂的作用,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挖掘地方资源有针对性地讲好党的民族工作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史。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各族学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学生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促进各民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二是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以高校为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国家层面推动各高校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的各方面、各环节,将有关内容纳入干部管理和教师培训课程,在学校层面形成相关规章制度,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细化为原则指标,纳入教师和学生的考评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实践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先进学生表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三是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对中华文明形成和延续发展,对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凝聚中华民族大家庭,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精神和价值,结合时代精神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新时代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