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山脚下到城市郊区,从渴望改变到实现巨变,从草原帐篷到整洁庭院……长江源村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带领各族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谱写出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的赞歌。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是一个生态移民搬迁村。2004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保护三江源生态,原党支部书记更尕南杰带领128户407名牧民告别沱沱河、翻越昆仑山,离开那片世代养育他们的草原,搬迁到420多公里之外格尔木市南郊的移民新村——长江源村。
从雪山到城镇,从游牧到定居,从牧民到市民,巨大的变化离不开村党组织的引领。搬得出是第一步,留得住、能致富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2006年,长江源村党支部挂牌成立,一个带有草原“红色基因”的基层党支部从此扎根在海拔4800米的高原上。这支拥有49名党员的基层党支部从最初的“零经验”,在脱贫攻坚战中带领各族群众冲锋陷阵,赢得大家的拥护。大家心怀感恩、互帮互助,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新生活。
“以前,村民们以从事农牧业为主。初来城市,他们依旧保留着‘牧民只会放牧、只能放牧’的老观念。这时,党支部切实发挥作用,积极帮助村民们改变思想观念,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等,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畜产品交易、交通运输、铺面出租、开小卖部等经营活动。同时,加大政策宣讲力度,推动就业、创业、惠农政策家喻户晓,摒除他们‘等靠要’的落后思想,使许多人形成了‘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思想。”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说。
长江源村党支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支部+产业链”等发展模式,先后实施了长江源村畜棚、沱沱河宾馆、长江源村农贸市场和村级公路建设等项目,在村内建设牛羊肉冷冻加工厂、长江源村物流仓储、大型停车场等项目,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工程。
除此之外,长江源村还依托生态特色产业,在遵循绿色生态、高效有机原则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绿色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径,以畜牧业为支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在保护大江大河的同时促进牧民群众自身发展,不断增加他们的收入。
搬迁到移民新村17年间,长江源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高标准、全方位开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配套建设,通过打造高原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村,村民们的吃、穿、住、行发生了巨变,真正地从“山里人”变成了“城里人”。
而在“造血”工程上,长江源村党支部积极推动现代教育改革。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就坐落在村中央,那里寄托着新一代长江源村人的教育之梦。
从最初的马背学校、帐篷教室、游牧教学到现在的现代化教室、信息化教学,从曾经的木头房、土坯房、砖瓦房到如今的教学楼、实验楼和塑胶操场……如今的长江源民族学校硬件设施已达省级标准,不仅有了崭新的教学楼,而且用上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我以前就在这里上学,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当老师,见证了当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回忆起学校的变化,50岁的索南群佩感触颇深。
自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源村以来,长江源村党支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保护、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等工作提出的重要指示,用实际行动回报着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关爱,在维护生态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村集体经济产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长江源村党支部一直鞭策自己当好村民的“领头雁”,带领群众谋划新产业新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动全村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