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承载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吃穿娱乐等日常环节抓起,在社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让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党建引领, 营造亲如一家的氛围
阵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社区主干道一侧的民族工作宣传栏和社区好人榜前,不时有人驻足。广场上,陆续有老人下楼,在大树下乘凉、下棋。不远处,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手绘墙,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是地处沈阳市城乡接合部的马官桥街道福陵社区,生活着汉、满、蒙古、朝鲜、锡伯等民族的居民6000余人。社区环境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很难想象,这里曾经道路凹凸不平、垃圾遍地。
“我到这里工作后,从建强社区党支部入手,组织党员干部清扫垃圾,大家爱护环境。”68岁的社区原党支部书记黄来英声如洪钟。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她数十年如一日,用心用情做好社区工作,赢得了各族居民的支持。
人居环境改善了,黄来英又想着改善邻里关系。于是,“邻居节”应运而生。此后,无论是组织百家宴,还是操办文体活动,福陵社区的党员干部时刻冲锋在前,用真心赢得民心。
多年来,福陵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号召居民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到社区日常工作中,各族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解。大家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亲如一家。
福陵社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沈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来,沈阳从建强社区党支部入手,采取专题培训等方式,让社区工作者了解和熟悉党的民族政策,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夯实了组织基础。
以文化人,
为民族团结培根铸魂
南塔街道溪林社区有各族居民4000余户、近万人。近年来,在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社区围绕“孝亲文化”主题开展活动,增进各族居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汲取各民族文化中的丰富资源,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引导各族同胞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沈阳各社区开展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以舞狮队、秧歌队等具有中华文化符号的标识为引导,进一步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自豪感,通过家风家教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孝亲敬老,每年重阳节表彰“好儿女”“好婆媳”等模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各族同胞在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中,互学互鉴,彼此欣赏,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增进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用心服务,
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
地处闹市区的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与极具民俗特色的美食街咫尺之遥,居住着在附近经商的全国各地同胞。
2001年,阿不力米提·瓦热斯从新疆来到沈阳,在美食街开了一家餐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餐厅生意越做越红火。然而,孩子在当地上小学的问题却让他犯了难。这时,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协调,孩子终于顺利入学。
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阿不力米提·瓦热斯决定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每个月,他都会把爱心捐款送到贫困学生的手里。逢年过年,还会采购一些生活用品,慰问空巢孤寡老人。
考虑到辖区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社区与沈阳市有关部门合作,开办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教学内容涉及标准读音、书写方法及日常运用等。从2019年至今,近300人参与培训。
“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阿不力米提·瓦热斯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在沈阳结交了许多不同民族的好友,大家经常一起出去游玩。”
“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在这里民族团结不只是个口号,已深深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鹏介绍,以服务为抓手,利用结对帮扶,外来人口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提升幸福感归属感。
沈阳市现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30万人。近年来,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沈阳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日趋完善。
——持续开展“送温暖、解难题”“看沈阳、爱沈阳”等活动,组织外来少数民族群众与社区居民共同参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在外来少数民族经营户中开展“诚信经营示范户”评选,支持在沈新疆籍群众开展“维汉一家亲”结对帮扶和爱心奉献活动,团结凝聚各民族群众共同为沈阳振兴发展 贡献力量;
——依托全市32个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联络站开展精准化服务,持续举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法治教育培训班,支持和保障各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实现“进得来、稳得住、过得好、能融入”;
……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凝聚全市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沈阳市民宗局有关负责人说。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