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事小向来自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土家族。她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是家里的骄傲。那年,得知我们学校对口支援的康定市藏文中学急需英语老师,她积极地报名支教。
这一去,就是一年。
跟她通话,她告诉我康定空气真好,多年的鼻炎都不需要治疗了。抬头是蓝天白云,低头是绿草鲜花。我就放心了。后来才知道,那里九月就会下雪,她穿着两件羽绒服还冷,晚上去厕所最不方便。不过,她从来不对我们抱怨,一打电话,总是笑呵呵地说,哪个孩子又进步了。等她回来时,脸上有了高原红,但是更健康了。
小向带回一瓶青稞酒,我们坐在一起品尝。酒清淡甘甜,是远方的味道,每一口似乎都能饮到高山雪原的清凉。小向说她还学会了吃糌粑,又软又糯,有时还会喝当地人自制的酸奶,不掺色素糖精,真酸。
我们一人一口地喝着青稞酒,怕喝过了头。小向嚷着:“你们不够豪爽,要一饮而尽,要唱着歌喝才有味道。”支教生活带给她的是全新的体验,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最后,她对所有人说:“那里真是需要老师。”
因她这么说,学校每年派人去藏文中学支教时,很多老师都主动请缨,有英语老师、地理老师、数学老师、物理老师、语文老师。大家当然也担心各种问题,但是,既然那里需要老师,这些问题终归是可以克服的。
每位支教老师回来后,或多或少都改变了,好像去了那个地方一趟,自己的某一部分就留在了那里,有义务为它做点什么。有老师加入了我们成都市新都区本地的志愿者团队,他们一起驱车去甘孜、阿坝,也会在学校教师群里动员大家献爱心。每次看到这些,我心里都无比感动,会想起那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2017年,藏文中学的孩子们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我们香城中学。他们一行五十多人,穿着藏装,捧着哈达来了。他们走进教室,上了一堂音乐课和一堂语文课。潇潇老师带着他们唱歌,我毛遂自荐讲语文。
这是从未有过的体验。因着他们的到来,我们的课堂仿佛跋山涉水走向了远方。我们在课堂上念《在那东山顶上》:“在那东方山顶,升起洁白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渐渐浮现在我心上。”那节课,我们一起读了很多诗词,孩子们很喜欢。
下课后,一位女孩找到我,对我说:“谢谢!”
我一下子就激动了,仿佛被赞美包裹着——有一份光,便发一份热——久久沉浸在细微的喜悦里。
中午时,我又碰见女孩和她的同伴,便邀请她们去了办公室。办公室里有几颗刚摘下来的新都柚,我送给了她们。她们害羞地接过,剥开,尝了尝:“酸酸甜甜的。”
她们很少吃柚子,表情看上去丰富了许多,话也多了起来。一颗柚子,让我们敞开心扉,聊到了未来,聊到了习俗,聊到了锅庄。
“你们真是能歌善舞。”这句话也点醒了我自己,“你们会唱《在那东山顶上》吗?”
女孩站起来,扯开喉咙就唱。一唱,高音就像山一样横亘在那里,我需要仰望才能看见。
夏日的午后,校园里空空寂寂,她们的歌声就嘹亮地落在办公室的天花板上,有些从窗缝钻出去,就挂在银杏叶上,一瞬间,叶更绿了,更亮了。我至今仍能感受到那个声音,纯粹、简洁又丰富。
如今,那位女孩已经上了大学,来到了成都。她偶尔会在QQ空间展示自己的生活,唱着歌、跳着舞,也和同学们逛街,吃烤串,喝奶茶,点德克士。这与她在甘孜老家的生活迥异,一切都是新奇的。她用心记录着这一切,在这个属于她的时代里,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找着自己的梦,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我知道,女孩的故事终会和其他故事一样很快融入在这个城市里。有朝一日,她会和你我一样,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份子,但她会依然记着家乡食物的味道,会跟遇见的朋友聊阿妈的糌粑、阿爸的青稞、原野上的花朵、大地上的风,记得每一份食物皆有来处,和更多的朋友在一食一味里相遇,在人间烟火里重逢。
(本文系“蓉城一家亲——讲好民族团结成都故事”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有删改。)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