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说起“白主任”“白老师”,当地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位“白主任”便是白晶莹,她既是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也是深受广大农牧民妇女信赖的脱贫致富领路人、蒙古族刺绣产业带头人。
科右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全区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属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这里的蒙古族刺绣“始于宫廷王府、兴于百姓民间、隐于市井村落”,是当地特有的草原文化瑰宝,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
内蒙古呼和浩特大青山下的敕勒川草原风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供图/光明图片
白晶莹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跟着姥姥、母亲一针一线学习蒙古族刺绣。“那时候也没想到,将来有一天我会带着绣娘们,靠着手中的丝线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她感慨。
2016年,科右中旗把蒙古族刺绣作为特色产业扶贫的重头戏。白晶莹主动挑担,成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计划”的推动者。
“我们牧区长期以男性为主要劳动力,‘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比较普遍。农闲时,妇女大多闲在家里,经济收入少。”白晶莹说。她在调研时还发现,有些老弱病残群众出门不便,扶贫政策不容易对接,而刺绣在家就能完成。
于是,一头是做工精美、底蕴深厚的蒙古族刺绣,另一头是家中空闲的女性劳动力,两相结合,成为科右中旗一条精准脱贫之路。
为了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白晶莹把自己修炼成了“菩萨心、婆婆嘴、橡皮肚、毛驴腿”。起初,一些农牧民对刺绣不感兴趣,她就上门一遍遍地做思想工作;没有经费买图样,她用白纸自己设计、绘制刺绣图案,现有的1072种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全部出自她一人之手;农忙时节,农牧民没办法集中学习,她就利用工作日的早晚休息时间和双休、节假日下乡入户无偿培训,并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让贫困妇女在家门口掌握就业技能。
为脱贫,白晶莹拿出了“铁杵磨针”的韧劲和绣花的功夫。足迹遍布科右中旗的12个苏木镇(乡)、173个嘎查(村),白晶莹及其产业团队在科右中旗集中设立了51个产业村,举办了130余期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培训绣工16000人次。
科右中旗52岁的绣娘张占小以前是贫困户,丈夫和儿子都有病在身,生活十分困难。“我识字不多,没法外出打工。别人说刺绣能挣钱,我就跟着白老师学,现在一年能挣2万多元呢!”如今,张占小已经成为绣娘中的一级工,一度辍学的女儿也重返校园,现在是内蒙古民族大学的一名医学生。
绣娘有了,产品有了,还缺市场。白晶莹扶持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通过吸纳本地大学毕业生,让这个82人的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订单,对接全旗12个苏木镇(乡)的绣品生产,并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参加各地展销会,进行产品推介等。
“让大学生参与到这项事业中,不仅能解决孩子们的就业问题,让他们进一步理解民族文化,还搭建了绣娘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白晶莹表示。
安常福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2017年7月加入大学生协会,负责对接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我这个苏木有1240个绣娘,其中196户是贫困户。通过帮助绣娘对接企业订单,她们的收入增加了,我自己也作出了贡献,有获得感。”安常福说。
几年来,白晶莹逐步摸索出“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先后扶持成立了蒙古族刺绣产业基地、图什业图民族手工艺协会、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沃尔墩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以带动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元的实际工作成绩,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白晶莹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成为内蒙古唯一获此殊荣的脱贫攻坚功臣。
“只要我们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白晶莹信心满满。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