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翻涌的南北盘江水,在贵州崇山峻岭间逶迤辗转,滋润着黔西南州这片神奇的喀斯特山地,也呵护着生活在这里的300多万各族儿女。
2016年至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
2020年1月至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一,增速连续32个月居全省第一;
2018年12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
……
“小调悠扬飘山乡,党的嘱托记心上,和谐发展心连心,携手奋进新时代……”作为全国30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瑶族等各族儿女在黔西南美丽的土地上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互助、和谐共处、亲如一家,奋力开创民族地区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篇章,谱写下一首首民族团结进步的“奏鸣曲”。
春色渐浓,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绿意盎然,苗族姑娘吴定珍拿着绣片飞针走线,技艺娴熟的她正在赶制一批订单。“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大家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和民族特色商品销售,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吴定珍说。
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鲤鱼村依托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投入1.2亿元打造民族风情村,目前已建成生态公园、笙鼓广场、蝴蝶广场等文化项目,做大做强“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等特色品牌。同时村里还引进旅游公司进行市场化经营,新建鲤鱼广场、玻璃观景台、滑道等项目。鲤鱼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胜地,当地群众端上旅游“金饭碗”。
而在数十公里外的义龙新区布依村寨楼纳村,一栋栋仿古式布依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村头广场上畅快闲聊,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
“这些年下大力气进行环境整治和产业提升,前两年我们已获评为国家3A级景区。”楼纳村村支书黄定品告诉记者,楼纳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整村推进为重点,整合各类资金开展好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有16户人家办起了乡村客栈,有8户办起了农家乐,还有一些外来企业租用当地民居改造成了高端民宿酒店。
和鲤鱼村、楼纳村一样,近年来,黔西南州将特色民族村镇的建设、民族文化的传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全州一大批民族村寨呈现出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良好局面。数据显示,该州2016年以来已获认定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计119个,其中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7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十三五”时期,黔西南州吹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号角,全州战鼓声声、旌旗猎猎,围绕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公路“组组通”和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集中攻坚。如今,黔西南州7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6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5.2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孩子就在新家旁边的学校读书,我在附近的酒店工作,每月可以领到3000余元的工资,从乡下进了城,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日子越过越红火。”从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搬迁到县城里的阿妹戚托小镇后,罗梅花一家人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如何让搬迁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搬迁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黔西南州积极实施“五个体系”建设和“新市民计划”,坚持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同步推进产业发展,推动搬迁群众实现“搬新家”“换穷业”。
根据搬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技能需求,黔西南州实施普通话培训和脱贫攻坚劳动力全员培训的“双培”行动计划和民族产业发展计划,大力发展蘑菇、食用菌、薏仁米、铁皮石斛、杨梅、柠檬等特色种植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提高居住区商铺利用率,通过经营超市、服饰、农特产品、餐饮、休闲娱乐等,带动留守妇女、易地扶贫搬迁随迁人员就业。
为筑牢民族团结阵地,黔西南州坚持每年开展五月全州“民族团结月”、十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宣传活动。通过进(村)社区、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区等,形成具有黔西南特色的“十五进”活动,全面开展感恩教育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着民族服装、说民族语言、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等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使民族宣传教育等入耳入脑入心。
“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干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生态建设纵深推进、“立体交通”四通八达、民族教育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全州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果,谱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人民生活日新月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展望“十四五”,黔西南州将围绕“两大一高”主基调、五个主战略、十个主路径,奋力实现全州经济发展再创新跨越,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跨出新步伐,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治理实现新进步,描绘出更加和谐美好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