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以此为重要遵循,全国打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作为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倡地,如今的十八洞村发生了哪些变化?湘西州群众生活得怎么样?
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全国自治州自治县脱贫攻坚奔小康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湘西州召开,与会代表深入湘西州部分民族乡村实地调研考察,探访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实践经验。记者与代表们一起,在湘西的民族村寨里,感受到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精准扶贫”结“幸福果”
▲石爬专老人在家门口拍照,她家已成为十八洞村知名的旅游景点。
“称姐道弟领袖亲民千秋颂,披肝沥胆公仆赤心万载弘。”这副横批为“鱼水情深”的对联,道出了习近平总书记与十八洞村苗族老人石爬专“称姐道弟”的故事。
石爬专家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十八洞村走访的第一户人家。每当向人们说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家里的情景,年过七旬的石爬专仍会激动不已。习近平总书记嘘寒问暖,亲切地称呼她为“大姐”,并查看了她家的厨房、米缸和猪圈。
石爬专没有读过一天书,以前尽管夫妻俩一天到晚辛苦劳作,但由于自然条件差,薄田寡地,一家人生活贫困。“我和老伴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过下去了。”石爬专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彻底改变了石爬专老人一家的命运。
花垣县扶贫工作队将她家列为精准扶贫对象,纳入了低保,送来榉木苗、梨树苗。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工作队又帮她在家开了个小商店,卖些饮料、零食等。
如今,石爬专和村里其他贫困户都已顺利脱贫。“现在的日子,过去做梦都不敢想!”她说。
“感谢总书记、感谢共产党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石爬专边说边笑,还向记者讲起了这些年乘飞机、坐高铁的经历。说到动情处,老人即兴唱起了自编的苗歌:“欢迎大家到十八洞村做客……”
退休教师杨东仕家的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习主席握手温暖人心,共产党领导福泽万代”,横批“幸福人家”。
这副对联是杨东仕自己写的,里面也有一个温暖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的当天下午4点多,当杨东仕打开家门准备出去时,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从对面走来。杨东仕惊呆了,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时,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他,便走过来和他握手。
“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思来想去,第二天便写下这副对联。” 杨东仕说。其实,石爬专、杨东仕的幸福正是十八洞村民今日幸福生活的缩影。
武陵山深处的十八洞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因为寨里有十八个溶洞而得名。这里平均海拔700米,属高山岩溶地貌。
曾经的十八洞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群众生活困苦。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仅有1668元。
“精准扶贫”让十八洞村结出“幸福果”。201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提高至8313元,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56.8%降至1.28%,成功退出贫困村行列;2019年,人均纯收入增至146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至126万元,所有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
创业带来幸福生活
今年83岁的施成富曾经是十八洞村里的低保户,正是在他家院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同大伙共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如春风拂面,给苗寨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看到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施成富在外打工的小儿子回到家乡创业,开办了村里第一个农家乐。如今,每年超60万人次的游客,带动全村农家乐、乡村民宿大发展,猕猴桃、黄桃、腊肉、苗绣等土特产品热销,施家的农家乐也火了。
走进十八洞村秋妃苗绣坊,几位绣娘正忙着做刺绣。“我绣的作品叫《丰收的喜悦》,除了绣出今天的美好生活,还要向全世界展示十八洞村的脱贫攻坚成果。”十八洞村苗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顺莲说。
2014年5月,十八洞村苗绣专业合作社成立,50多名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如今,从事苗绣的妇女已辐射到周边5个村。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我们与中车集团联合开发的‘火车头’系列产品,已走出国门。”石顺莲说。
环境改善了,产业发展了。不只是十八洞村,在湘西州的许多村寨,回乡创业的青年、大学生、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他们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33岁的刘大为,乘着凤凰古城开发的热潮回乡创业,瞄准了传统的腊肉产品。为了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刘大为与农户合作,公司统一收购农户养殖的“跑山猪”,用于制作腊肉。
“我们将苗族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饮食习惯相结合,研发出了湘西腊肉、湘西黄牛肉、休闲腊肉、猕猴桃果干等一系列食品,打造了‘苗老表’品牌,公司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 刘大为说,公司现有实体店面5家,在凤凰景区内有300多户合作商家。此外,他还借助网络直播,将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仅2020年就完成线上销售3000多万元。
“我们刚刚和韩国签订了一个供货两年的大订单,每个月供应价值80万元的野生蕨菜。”凤凰县八八八唐桥食品厂负责人麻碧凤说。
该食品厂成立于2015年1月,属于东西部劳务协作扶贫车间。“我们主要经营种植、收购、加工、销售蔬菜和蔬菜制品,以‘合作社+农户+加工厂+经销商+互联网’模式运营,每年可带动六七百人就业,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麻碧凤说。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走进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游客们能深深地感受到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力量。
竹山村位于凤凰古城西北角,三面环水,风景秀美。在绵延的武陵山脉里,谁也没想到,群山中竟能崛起一个竹山景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竹山村立足资源特色,发挥行业优势,通过“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探索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2019年国庆节期间,竹山景区开门迎客。“村民们将原来的生活常态搬上舞台,从农民变成旅游产业工人,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麻冲乡党委书记杨晓莉说。
短短一年多时间,竹山用美丽战胜贫困,塑造了“竹山品牌”,探索出精准脱贫的“竹山路径”,打造出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样本。
数据显示,竹山村2014年人均纯收入1800元,贫困发生率21%;2019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2600元,比2014年增长了7倍,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在农旅产业融合的带动下,竹山的“美丽”正一步步成功“变现”为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也是著名的“网红打卡地”。来这里的许多游客喜欢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在青山绿水间拍照打卡。
“富裕起来的坪朗村,已成为民族文化新地标、乡村振兴新起点。”矮寨镇副镇长张丽说。
“从2014至2020年,坪朗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3100元增至12100元,贫困发生率由21%降至0。全村正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张丽说。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