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云南探索
来源:新华网 朱毅 段晓瑞 段毅 发布日期:2021-01-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华坪县金沙江沿岸芒果连片成林。 记者 张文峰 摄

 

  长江经济带横跨11个省市,养育了全国超过四成的人口,承载着超过四成的经济总量;长江上游河段金沙江绵延1560公里,穿越云南省7个州(市),生态地位和区位条件独特,肩负使命重大。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云南责无旁贷扛起“上游责任”,把修复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一项项制度出台,搭建起云南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一次次重拳出击,老大难问题逐一破解,“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逐渐转变;一个个硬招落地,制度力量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让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融、相得益彰,筑牢长江上游及我国西南生态安全保护屏障,云南高站位,勇作为,态度坚决,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顶层设计从单一制度到体系构建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5年来,中央3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定向领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云南应声而动,与时俱进,在改革发展中着力管总管根本的制度性安排,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并努力创新寻找制度性突破,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和保障。

  5年来,顶层设计、组织架构越发完善,发展路径越发明晰。

  从单一制度出台转向制度体系构建,完成改革事项118项,完成率为100%;生态补偿、河(湖)长制、农田水利改革、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破性、标志性的制度相继建立;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全省综合考评和县(市、区)委书记工作实绩量化考核;《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去年7月正式施行,成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首部综合性、统领性、倡导性、促进性的地方法规。

  云南省高位推动、科学谋划长江经济带建设,成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实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制,高规格推动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每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和领导小组专题会议,传达学习相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安排年度计划、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审议有关重点工作方案;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云南实施规划》,并研究制定云南省长江经济带森林和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长江岸线(云南段)开发利用与保护等专项规划。

  下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这盘大棋,共治共享是制胜要诀之一。5年来,长江经济带省市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制度供给和模式探索,生态共治力度逐渐强化。

  云南与重庆、四川、贵州联合建立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共同致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旅游宣传推广协作;与贵州、四川签署三省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同步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凝聚起共抓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强大合力;四省市在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治、环境监测、信息交流通报等方面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建立环境联合执法体系,助力省际交界区域生态环境提升。

  5年来,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6%,空气质量指标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省六大水系265个河流国控省控断面中,水质优良比例为85.66%,比上年同期提高2.64个百分点;九大高原湖泊劣V类水体数量由2015年的4个减少为1个,洱海水质稳定向好,滇池水质为30年来最好水平;全省33条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初见成效,金沙江沿线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破立并举以创新提升治理效能

  初冬时节,站在“万里长江第一港”昭通水富港远眺,金沙江、横江、长江三江在此交汇奔流,滔滔江水润泽两岸,孕育勃勃生机。

  昭通是金沙江进入长江的最后一道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保护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源头防线,保护好一江清水,是使命所在和职责所系。如何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执政智慧。通过装有水环境问题清单和视频的U盘,给每个河长层层下达年度任务,对照考核,跟踪问效……昭通“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的创新模式使河库渠乱象得到有效整治,水清山绿的岸线美景逐渐恢复。

  小U盘中装“大治理”,是云南省以制度创新推动长江经济带保护的一个生动缩影。长江经济带保护是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统筹考虑。作为长江上游省份,云南省着眼体制机制创新,瞄准金沙江、赤水河、九大高原湖泊等水环境重点区域,依托制度力量加大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以问题为导向,敢于真碰硬,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

  高度重视国家移交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建立问题台账,制定整改方案,全面排查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和风险隐患,已整改完成29个国家移交云南省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205个全省自查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从“减法”开始标本兼治,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尾矿库污染治理“4+1”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云南省长江经济带41个水站全部建成并有效联网,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能力。

  以制度护航,以最严举措狠抓生态保护修复——

  突破传统治理模式,九大高原湖泊实行“一湖一条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头担任抚仙湖、洱海总河长,按时巡湖,各级各部门及时整改发现问题,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强化空间“一张图”管控,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实施细则,提出“18项禁令”坚决把最需要管住的岸线、河段、区域管住,坚决把产能严重过剩、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风险突出的产业管住,严防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向云南省转移;去年7月1日起实施金沙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域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建立水生生物保护暨禁捕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13个部门齐抓共管,推进退捕任务全面完成。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为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统筹安排中央和省级资金16.63亿元,支持长江流域云南省内涉及的7个州市49个县(市、区)全部签订补偿协议;优化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将补偿奖励范围从7个州(市)扩大到全省范围,奖励机制基本实现全省覆盖;积极协调落实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云南与贵州、四川两省开展2019年度跨省协议补偿资金清算;探索建立河道水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生态地区、流域上下游通过资金补偿开展跨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滇池流域实现生态补偿机制全覆盖;省财政出资10亿元参与组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成功发行专项债券1490亿元,支持项目559个,有力保障了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滇池东岸位于金沙江流域,曾是昆明主要砂石料供应基地之一。过去由于矿山过度开采导致地形地貌被严重破坏,关停矿山后,生态修复难度大、历史欠账多、资金瓶颈明显等问题都对修复工作提出重重考验。昆明市创新机制,在中央补助3亿元的基础上,自筹20多亿元资金解决了资金难题,顺利实施了滇池东岸关停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随着推动市场化治理新模式不断加码,滇池流域“五采区”生态修复加速展开,目前已完成近万亩的修复任务。

  如今,随着滇池东岸逐渐披绿,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曾经千疮百孔的矿山变身生态公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片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全面提升。这一切可喜的改变与灵活的体制机制、多样化的资源再利用举措密不可分,通过自然资源政策激励,昆明市“财政资金引导、吸引社会投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成效初显。不仅如此,省级层面还设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进一步明确了矿山企业履行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责任义务,矿山生态修复长效投入机制逐步建立。

  铁腕治江推动生态环保共治共享

  行船在绥江县向家坝库区,一幅幅山水新城画卷在眼前铺展,城在绿中立,人在画中游。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水上非法营运、非法捕捞等现象突出,水污染加剧,沿岸各唱各的调,加上执法力量散弱,难以形成有效打击。2015年开始,一支由渔政、海事、公安、环保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库区综合执法大队活跃在管辖水域,开展全方位、无死角巡查,严厉打击水生态违法行为。

  “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县里优先保障工作经费、设备、人员到位,开展监管执法手段更有效、底气更足了。” 身兼绥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与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的周远贵感慨。至今执法人员已出动2万余人次,办理各类行政处罚119件,对沿线违法行为打击成效明显。

  在60余公里外的水富市,卫星定位、无人机、地面监测构建“三张网”,实现了金沙江、横江“两江”流域智慧监管,整合8个职能部门组建“两江”综合执法大队,并与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开展联合执法,“两江”流域“九龙治水水不治”的困局得到有效破解。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敢于向违法行为“亮剑”,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对此,云南省加快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严厉查处违法排污、岸线乱占、“黑码头”、非法采砂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全流域管理;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的衔接配合机制,探索建立“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审判执行机制,努力实现惩治违法犯罪、修复生态环境、赔偿经济损失的“多赢”;全省初步建立了三级法院的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成立了12个环境资源审判庭;与沿线省市建立司法协作机制,形成跨区域司法保护合力,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在全省公安机关与生态环境等部门密切配合下,2018年以来,全省法院审结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环境资源民事一审案件达1.6万余件,判处环境资源罪犯7412人。此外,云南省还通过生态环境问题举报电话、微信视频举报平台、每年摄制专题警示片等方式,继续曝光全省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以问题整改倒逼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实效。

  沿着金沙江顺流而下,处处可见山水人城和谐共融的生态之美,母亲河的模样已然发生影响深远的巨变。快与慢、加与减、破与立、当下与长远,多维度的制度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和民生福祉,印刻在青山绿水中和张张笑脸上。新时代进入新发展阶段,4800万云岭儿女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奋发作为新征程,在构建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继续努力作出新的云南贡献。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