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刘光云,每到周末就陪孙子去安置点社区看电影、学乐器,其乐融融;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蘑菇小镇的钟小勤在家门口食用菌基地上班,幸福安稳;西秀区彩虹社区王景玉在崭新的校园上学,开心快乐……
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源自贵州全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后半篇文章”。
“十三五”期间,贵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创新“六个坚持”和“五个体系”举措,采取超常规措施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完成192万人搬迁,书写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奇迹”。
2019年2月,贵州在以“六个坚持”写好易地扶贫搬迁“上半篇文章”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后续扶持文件,全面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即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地处红水河河畔的罗甸县,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暖心、贴心、舒心、安心、称心”的“五心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了搬迁群众出门可读书、可看病、可挣钱、可办事。
贞丰县在者相镇茶林社区探索实践“五心”管理服务模式,建立“幸福乐园”,留住老人心;组建“文艺队伍”,留住青年心;生产“民族土布”,留住妇女心;培育“传统文化”,留住孩子心;经营“美食文化”,留住游客心。
“安置点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目前,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已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体系和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全覆盖”,“五个体系”建设推进成效明显。
在后续扶持中,贵州把就业放在最突出位置。今年4月贵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17条举措进一步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目前已促进搬迁劳动力88.64万人实现就业,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户均就业2人以上。
独山县鄢家山安置点搬迁群众邹元江和韦小静,是一对90后小夫妻。搬迁到新家后,各种资源要素富集,各类公共服务更加齐备,坚定了他们的创业信心。如今依托社区电商服务站,夫妻俩向外推销独山农特产品,为自己带来颇丰收入的同时,还带动更多搬迁群众参与发展。
今年6月,晴隆县三宝彝族乡1315户6231人搬出了大山,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他们还多了一个称呼——“新市民”,不仅共享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还可享受就业创业和就学就医等优惠政策。如今,乡亲们在美丽的阿妹戚托小镇安心生活。
“新市民”进城,大量劳动力向城镇集中,为贵州县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至2019年末,贵州城镇化率已接近50%。易地扶贫搬迁从布局上推动了城乡结构优化,实现了城镇化速度和质量双提升。
政策好不好,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据随机入户调查结果,搬迁群众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为99.03%;住房满意度为98.28%;就业脱贫措施满意度为97.95%。
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已进入全面后续扶持的新阶段,贵州将接续奋斗、再启征程,谱写搬迁群众美好生活新篇章。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